

前段時間,王槐鄉貼出了一個通知,要招收兩名做飯人員。對于這做飯人員的要求,卻很籠統,只說干活麻利,有相關經驗即可。通知貼出沒多久,就有一名在城里三星級飯店當過廚師的男子來應聘,但當他說完自己的簡歷后,連證書都沒有要求出示,就被打發回家了。還有一名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他學的是廚藝專業,按說很符合這個職位,但也很快被淘汰掉。鄉里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啊?人們背后議論紛紛。最后,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既沒廚師證書,又沒在城里工作過的王大嬸和黎嫂被錄用了。這讓更多的人納悶,鄉政府在搞什么名堂啊?
其實只有鄉長王曉牧和其他幾位干部知道其中的奧秘。去年王槐鄉被市里定為貧困鄉,并安排好幾個部門具體進行幫扶。從那以后,市里和縣里的各位領導就接連不斷地來這里進行工作指導。實話說,他們也帶來了幾個項目,但是效益還沒有顯現,鄉里的資金卻已經見了底。大部分被用作了招待費。眼看在飯店里積壓的賬單越來越多,王曉牧和幾個鄉領導皺起了眉頭。該怎么辦?
那天王曉牧在院子里散步時,不經意看見一個角落里有一間大房子,鎖都生銹了,他一問才知,這是二十年前用過的一間廚房。那時候上級來了人,幾乎沒有去飯店的,就在鄉里自行解決了。他靈機一動,跟其他領導商量了一下,決定再次啟用這間廚房。于是就出現了招聘做飯人員那一幕。之所以把那位廚師淘汰,是因為他們出不了這么高的工資,那個大學畢業的小伙子,不可能被埋沒在這樣一個小地方。所以就讓干活麻利,家在附近的王大嬸和黎嫂來干了。至于相關經驗,就是她們都家里人口多,做十幾、幾十個人的飯菜根本不在話下。因為不耽誤她們的農活,所以工資給的也不是很高。在此之前,他們已經招聘了一位民間釀酒師,就是自行釀造米酒,作為飯桌上的招待用酒。這種酒,成本每斤還不到八塊錢呢,跟飯店里一百多一瓶的那些酒一樣好喝。他們把幾間辦公室騰出來,經過簡單裝修,當成了餐廳。甚至還在院子后面種了很多蔬菜,成本又節省了不少。
他們在鄉政府大院接待的第一撥客人是市農業局的領導。這些領導是來考察一個農林示范項目的。等考察完,又進行了長時間的座談后,就起身去吃飯。他們一路喜氣洋洋,又滿懷期待,很想見識一下這自制飯菜到底怎么樣。等來到餐廳,王大嬸和黎嫂已經把兩桌熱氣騰騰的飯菜擺上了桌。雞鴨魚肉樣樣不缺,甚至還有海鮮。工作人員拿出自釀的米酒。領導們一嘗,這酒確實有一種獨特的味道,于是大加贊賞。雖然條件有點寒磣,但大家個個都很高興,推杯換盞,好不熱鬧。領導們當場表示他們的這項改革很好,要是都這么做,會節省多少資金啊。
等把領導們打發走,王曉牧讓人一算,每桌才花了三百來塊錢,連以前的零頭都不到。非常高興,更加堅定了信心,以后就這么辦下去。
可是沒多久,王曉牧的眉頭又擰成了疙瘩。原來自那之后,來考察項目的領導越來越多了。可以說是絡繹不絕,有時這撥人剛走,另一撥又來了。一天喝兩頓是常有的事。這些考察團對在鄉政府吃飯從來沒有提出過任何異議,甚至還非常感興趣,一直夸這里的飯菜好,風味獨特。王曉牧一班人知道,錢固然是節省了,但時間耗不起啊,天天這么陪下去,別說家人有意見,就是自己的身體也吃不消啊。好幾個干部已經得了“三高”,還有的干部有了更多的“高”。例如張副鄉長的肚子“高”了起來,楊股長的眼皮“高”了起來。
這時劉副鄉長過來說:“咱們這里的雞鴨豬都是農家自養的,酒是自己釀的,沒有任何塑化劑之類的東西,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他們都知道了。這些領導們在城里吃慣了飯店里的飯菜,來到我們這里,吃些純綠色食品,是個多么大的享受啊!”王曉牧這才恍然大悟,說我怎么把這茬給忘了呢。看來我們是弄巧成拙啊。于是他要求王大嬸和黎嫂再做飯時,不要當著客人面殺雞宰鴨了。并且在吃飯時,還故意說某某肉是從市場上購買的,某某菜是在飯店里定做的。但即使這樣,來人數量仍然是有增無減。劉副鄉長說名聲傳出去了,要是再收回也太難了。
下一步該怎么辦呢?大家都圍著王曉牧議論紛紛。有人建議,干脆關了小食堂,以后再去飯店吧。王曉牧搖搖頭,說咱們改革的名聲已經傳出去了,要是再回飯店的話,對上對下都不好交代啊。還有人生氣地建議,干脆一個領導也不接待了,就在門口掛個牌子,寫上:本鄉謝絕吃喝,請自帶飯菜。這招來了更多的反對,說這不是找死嗎,這些領導哪一個能得罪得起啊?要是這樣做了,我們也就成孤家寡人了,猴年馬月也脫不了貧。王曉牧勸大家少發牢騷,要靜下心來多想辦法。
說歸說,他心里真是焦急萬分。眼看上半年就要結束了,各種評比,各種檢查,各種督導,紛至沓來。要是這么吃下去,非連辦公樓都給吃掉不可。
憋了一個星期,他還真想出來一個主意。這天,正好鄉鎮企業局的領導要來檢查工作,于是就囑咐王大嬸和黎嫂今天多殺幾只雞鴨,把飯做得好一點,然后送到村東頭的李大娘家里去。他這是在搞什么名堂啊?大家問,他也不說。而是笑瞇瞇地說還是不聽廣告,看療效吧。
中午吃飯的時候,領導們被領到了李大娘家。兩桌飯菜已經擺好了。可是再看看李大娘家里的擺設,真可謂是家徒四壁,連件像樣的家具都沒有。李大娘穿得也是衣衫襤褸。王曉牧讓工作人員把李大娘叫過來跟領導們一一握手,隨后讓人盛好了幾碗菜,把李大娘帶到另一間屋里去吃,他這才誠懇地跟客人解釋:“我們以后就準備輪流在全鄉的五保戶家里搞接待。主要原因是他們很多人都說沒有見過領導呢,對領導很想念,尤其是你們給我們帶來這么多好的項目。所以我們索性就讓老鄉們見個夠,也好讓他們表示一下對各位領導的感謝。你們做領導的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跟這些老鄉好好交流一下,更加有利于我們開展工作。來,咱們吃。”說著就舉起酒杯。這飯菜跟周圍的氣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盡管酒也喝得不少,但心里總是別別扭扭的,有種如鯁在喉的感覺。
下一次,王曉牧又帶客人來到另一家貧困戶家里。這樣一連吃了一個月,來的客人才呈逐漸減少的趨勢。后來,就減少為一周來一撥客人了。再后來,一個月也難得來一撥。即使來了,也是辦完事后匆匆離開。留他們吃飯,就像讓他們喝中藥湯一樣艱難。
這天下午,王曉牧見王大嬸和黎嫂站在院子里,有點憂心忡忡的,就問怎么了。她們兩個說道:“這要是客人以后都不來了,我們可咋辦啊?”王曉牧說:“你們放心,客人只是來得少了而已,絕對不來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你們的工資待遇不會變。”見她們還站著不走,王曉牧問還有什么事嗎?王大嬸說:“大伙讓我問問你,以前為了招待領導,他們都養了很多雞鴨,現在客人少了,他們都愁這些雞鴨賣不出去了。該怎么辦?”這個問題倒是王曉牧沒有考慮過的。沒想到這還帶動起了一個產業。他一下子感到有點為難。不過想了一會兒,他說:“雖然領導們在我們這里吃飯少了,但是咱也不能忘了人家,尤其是對那些真能帶來項目,幫咱致富的領導。這樣以后他們再來檢查工作,只要是不吃飯的,我們就每人送他們一只雞或鴨子,這些東西都是不吃飼料長大的,在城里多少錢都買不到,他們絕對當成寶貝。”
周一,王曉牧陪客人吃完飯,喝得不算少。
這時,劉副鄉長拿著賬單走過來,說道:“王鄉長,你這一招真叫絕啊,經過這段時間運行來看,效果真是明顯啊。”
王曉牧醉眼矇眬地說:“我就說嗎,對待這些上級領導,要動腦筋,講策略。事實證明,他們大多數還是比較,比較懂事,有水平的……”
(責編/朱 近 插圖/楊宏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