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片深藏在荒蕪沙漠下,生長了超過50萬年的“水晶森林”;它是一個溫度高達58℃,濕度100%的致命秘境。人類在其中,身體的耐受極限只有5分鐘……它就是:墨西哥奇瓦瓦州的奈卡水晶洞。
一半天堂,一半地獄
“奈卡”在當地土語中的意思是“一個陰暗的地方”,這和我們——一支由礦物學、生物學方面的研究人員、攀巖高手以及救護醫生組成的探險隊,進入奈卡門內的感覺倒是挺一致。不僅是視覺上的,還有心理上的——熱浪在加倍穿透身體,我們似乎進入了一個大熔爐里。奈卡水晶洞大約有一個兒童足球場大小,差不多有兩層樓那么高,長度超過10米的巨大晶體在洞中裸露的圍巖上一簇簇“綻放”開來。這里沒有小水晶,都是些“大塊頭”。據測定,洞中最大的水晶超過50噸,相當于10多頭非洲象的體重!這些板條形狀的水晶柱恣意地斜插、橫躺、豎立,無處不在。
雖然只過去了短短的3分多鐘,我覺得長得像一個世紀。因為,我的心臟已經用它加速的搏動提醒我,我56歲的身軀快要承受不住這58℃的高溫了。我已經被扶著走向了防護墻右側的冷氣休息室。
我感覺渾身的血管都脹痛得要炸開了似的,可我渾身卻沒有一滴汗。我就像個巨大的“燜燒鍋”。布朗寧教授記錄著夾在我身上的監測器數據,他對大伙兒說,身體在溫度過高的狀態下,各器官對氧氣的需求會大大增加,相反,汗水卻無法通過皮膚蒸發,所以體溫會激增。一般15分鐘以內會達到極限,如果這種狀況不能得到改善,半小時后,這個人將會死亡。
最后的遠征
這個主水晶洞連接著一個被晶叢封堵的謎一樣的裂隙,那里是否存在著另一個水晶洞?在極限環境下,這里是否有生物存在?這或許能為外星存在生命的理論提供新的依據。這便是我們此行的目的。
兵分兩路,我們要去的是洞中最致命的一處死路,當我們走到一個如巨型鯊魚牙齒一般的裂縫前時,出現了一個問題,空間太窄,只能容一人進入。梅森攜帶著可移動轉向的攝像機繼續向“鯊口”鉆去。
這里比撒哈拉沙漠還要炎熱,比亞馬遜雨林還要潮濕,這里不同于地球上的任何一處地方,而我們此時在這里度秒如年地等待著梅森……
還有9分鐘,我們的氧氣就要耗盡!我們得到了回返指令,可梅森的身影卻還沒有出現。賽米也鉆進去了。不一會兒,他半拖半扶地帶出了已體力透支的梅森。梅森拍到的畫面顯示,這條裂隙看起來延展了5米左右,而后逐漸開闊,很可能存在另一個晶洞。可是大自然就是這么神秘,它總是撩起一角面紗,卻讓人淺嘗輒止,我們的極限也只能達到這里了!
我們的另一路探索也傳來了“中頭彩”般的好消息:從一塊晶體氣泡中采集的洞穴原始水樣中,檢驗出一滴水含有的病毒數超過2億個!或許,這邊是地球或者外星球生命原初狀態的例子,我們為這一結果歡欣鼓舞。雖然謎團沒有被全部解開,但是至少我們已經收獲了很多。
知識小鏈接
中國水晶之都
沒有機會親自去奈卡水晶洞探險?沒關系,我國江蘇連云港市東海縣是中國水晶的重要產區,也是世界天然水晶原料集散地,素有“中國水晶之都”美譽。有機會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來這里探險、淘寶。
墨西哥奈卡水晶洞中的“水晶”不是地質學意義上的水晶--石英質,六方柱和尖,而是透石膏,它的組成成分是硫酸鈣,晶體屬于單斜晶系,因此晶體呈厚板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