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我同北京觀鳥會去了河北樂亭觀鸻(héng)鷸(yù)類遷徙鳥。中午抵達樂亭后,我們在樂亭野保會田會長的幫助下深入鹽場。車子在崎嶇不平的土路上行駛,路的兩邊,崖沙燕自在地飛舞著,白色的肚皮非常明顯。水中,數百只紅嘴鷗歡聚一堂,高聲地叫著。鹽池邊緣處有大批的鸻鷸類,大都以黑翅長腳鷸和長趾濱鷸為主,幾只尖尾濱鷸夾雜其中。老師告訴了我簡單分辨長趾濱鷸和尖尾濱鷸的方法,前者體形較瘦小,而后者較肥胖。到了目的地,我看見鹽池里已經鳥滿為患了,一大片尖尾濱鷸映入眼簾,它們每個在不停地尋找自己的食物。現在正是尖尾濱鷸的遷徙時期,它們需要在這里補充足夠的能量。在這群尖尾濱鷸中,還有一些澤鷸、青腳鷸。黑尾塍(chéng)鷸則在車前車后不停地飛著。
吃過午飯,我們去了菩提島。剛進島,我就發現了一只正在吃螳螂的紅尾伯勞。向前走,一群白腰杓鷸和反嘴鷸出現在眼前,緊跟著又出現了一只灰斑鸻,令同行的鳥友們贊不絕口。鳥越來越多。先是盤旋在天空的白腹鷂,再是隱藏在樹干上的蟻鴷,還有各種姿勢的紅尾伯勞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草叢上,出現了黃鹡(jī)鸰(líng)、理氏鷚(liù)和牛背鷺。回來的路上,北灰鹟更是近在咫尺。
夕陽西下,我們進入了魔術林。五只小雉雞在媽媽的帶領下,飛快地從墻邊跑過,黑枕黃鸝在樹枝上歡快地唱著歌。蜱(pí)蟲的出現打亂了我們的計劃,我們不得不匆忙返回賓館。
第二天一早,我們踏著朝陽,再次深入鹽場。這次,車只開了一半,我們徒步繼續前行。一下車就看見了正在洗澡的彎嘴濱鷸。過了一會兒,兩只闊嘴鷸和一只紅頸濱鷸前來湊熱鬧,這可把我們樂壞了。對岸的灘涂上,眼尖的我一下子發現了兩只蒙古沙鸻。我還幸運地看見了斑尾塍鷸和中杓鷸。要說最難忘的還是看翻石鷸了。它總是若隱若現地在小土坡下覓食,個子矮小的我踮著腳也難尋覓它的蹤影,同行的鳥友叔叔馱著我看了會兒。還是不過癮,這時車子來接我們,我想出站在車上看的高招兒,真可謂站得高看得遠,我不僅看到了那幾只若隱若現的翻石鷸,就連遠些的幾只也被盡收眼底。翻石鷸可以說讓人過目不忘,它渾身顯得臟臟的,像剛從泥塘里打了滾出來的,樣子有點兒滑稽。同其他鸻鷸類鳥相比,它的嘴顯得較短,前額是白色的,兩眼間有一條黑線,下腹是白色的,背部的羽毛是褐色的,腳是橙紅的。它走起路來顯得步履蹣跚,奔跑起來卻速度很快,飛起來時,羽毛的顏色很有層次感,人很快能分辨出來。
兩個半天時間,我們共觀察到了86種鳥。同行的鳥友們戲稱這是“高大上”觀鳥活動,大家努力地分辨那些讓人糾結的鸻鷸,總有種“霧里看花”的感覺,我卻覺得像是在玩游戲“找不同”,找得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