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十三歲的羅老漢參加了一場免費的公益講座。報告廳里燈光昏暗,老人在離開座位上廁所時,左腳不慎被過道上的話筒線纏住摔倒。
2.講座的組織者及時將羅老漢送往醫院治療,經診斷老人左肱骨骨折,經司法鑒定,構成10級傷殘。
3.講座的組織者稱自己做的是免費公益講座,沒有贏利。羅老漢自己不小心摔倒,應由自己負責后續的治療費用。
4.無奈之下,羅老漢只好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判令組織方賠償其因摔傷致殘遭受的損失。
說法: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的規定,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以支持。由此可知,“安全保障義務”是我國法律明確規定的進行社會活動的義務,是法定的義務,而不論該社會活動是否屬于營利性質的經營活動,還是屬于包括公益活動在內的非營利性的其他社會活動,其組織者同樣應當依法履行安全保障義務。而安全保障的義務是否在合理的范圍內,在法律意義上并沒有一個恒定的、絕對適用的標準。應當充分考慮個案的特殊性,參考實際情況、當時環境以及整體的行為方式等多種因素做出最終判斷。
本案中,該免費的公益講座沒有完全盡到安全保障義務,講座過程中過道上的話筒線存在安全缺陷,沒有達到保障安全的要求。同時室內光線較暗,使已經存在的安全隱患更加危險,而組織者也沒有盡到應盡的提示義務,最終導致羅老漢摔傷事件的發生。因此講座組織方的行為對損害結果的發生存在因果關系,已經構成了對羅老漢人事權和健康權的侵害,應當承擔羅老漢摔傷致殘遭受的損失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