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最大島嶼格陵蘭島地處北極地區,號稱“世界最后一片凈土”。為發展經濟,格陵蘭島準備發掘蘊藏于此的豐富資源,當地人卻糾結萬分:開采,怕破壞環境和傳統生活方式;不開采,怕就業難、人口流失……
綠色的土地
格陵蘭意為“綠色的土地”。這塊千里冰封、銀裝素裹的陸地為何享有這般春意盎然的芳名呢?據記載,公元982年,一個叫埃里克的挪威人意外地發現了這個大島,并將其命名為“綠色的土地”。埃里克企圖以這個“親切的、充滿生機的稱謂誘惑世人”,讓人們遷徙到這片荒涼的冰原上。正如他在探險日記中所寫的:“假如這個地方有個動人的名字,一定會吸引許多人到這里來。”
格陵蘭全島沒有鐵路,事實上鎮子之間連最基本的公路都沒有。島上只有150公里的公路,其中僅60公里可以通行。因此,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雪橇犬可能僅是一種狗,是一種寵物。但對于當地人來說,雪橇犬絕不僅僅是狗或寵物那么簡單。它們是朋友,是工具,是生計。即使是現代化的今天,在漫長寒冷的冬季,沒有公路、沒有鐵路的格陵蘭,狗拉雪橇,依舊是當地人最重要的、有時候甚至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格陵蘭的首府是被稱為“美好希望之城”的努克市,它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首府之一,不到兩萬人,集中了格陵蘭全島近1/4的人口。在努克,人們很少能一直從事某項工作。對于當地人來說,工作并不是全部的生活來源,如果一周要工作6天,大多數人都會曠工3天。原因很簡單,他們認為工作是在浪費時間,還不如去海邊釣魚來得實惠。努克有句諺語——“只有冰川和時間才是真正的主人”。在努克開店也頗為不易,當地人經常會這樣反問道:“為什么要買音響呢?它們和鯨魚掠出水面時發出的聲音相比,簡直微不足道。”
2009年的夏至,對于格陵蘭島的原住民來說,是他們的準“獨立日”。在這個“最長的一日”里,世界第一大島從丹麥政府手中獲得了更多的自治權,進入完全自治新時代,離徹底獨立僅有一步之遙。倘若獨立,領土面積為217.56萬平方公里的格陵蘭將成為世界第13大國家,盡管其不足6萬的人口數目連全球前200名都排不進去。
守著富礦受窮
納薩克鎮位于格陵蘭島南端,背靠青山,兩條峽灣在此交匯,一座座色彩艷麗的房子仿佛童話小屋。可惜,房子里的生活卻不像童話中那么美好。
像格陵蘭許多地方一樣,捕魚和打獵是這里居民的傳統生活方式,而更現代的生活是飼養羔羊。但在鎮上的屠宰場里,屠宰場老板亨寧·索諾魯普說,生意越來越難做,傳統的生活方式已經無法再支付賬單了。“很多人沒工作,很多家庭搬到其他地方。”過去5年,納薩克鎮的人口減少大約10%,就業機會減少引發不少社會問題。“人們酗酒,有些人無所事事,像僵尸一樣閑逛。”索諾魯普說。
當地婦女蘇珊·林也對納薩克鎮的日漸蕭條頗有感觸。前不久,她帶領一群孩子冒著嚴寒到鎮政府門前請愿,請求為改善教育條件撥款。她支持格陵蘭島開發礦藏,因為“政府需要錢”。
格陵蘭島位于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離美洲大陸更近一些。全島有三分之二位于北極圈內,5.7萬名居民主要是因紐特人,國內生產總值24億美元(15億英鎊),每年財政預算中相當大一部分來自丹麥補貼。如果可以開發利用島上礦藏,經濟狀況將極大改觀。
這里稀土資源豐富,還蘊藏有黃金、鐵礦石、紅寶石、鈾、石油和天然氣等自然資源。澳大利亞“坦布里斯礦業公司”有意來格陵蘭島采礦,其首席地質學家格雷格·巴恩斯聲稱當地“有世界上最豐富的稀土礦藏”。他說,這里可能有全世界總儲量一半的稀土資源,“最終可以躋身世界前十大稀土礦”。稀土元素被應用在各個方面,從手機到太陽能電池板,到風力渦輪機。如果真像巴恩斯所說,那么格陵蘭島有潛力成為一個主要的稀土供應者。
想到這些礦產,格陵蘭島礦業部長延斯·埃里克基爾克高頗為感慨,“當你生長在格陵蘭島時,你真的不會去考慮不一樣的山脈會含有不一樣的礦物的問題,感覺一直走在幾十億美元上卻渾然不知,那(開礦)將是格陵蘭島一個重要時刻。”
憂慮環境破壞
格陵蘭氣候寒冷,超過80%的土地被冰雪覆蓋。這里的人世代靠打獵和捕魚為生,環境從未被污染,被譽為地球上的自然博物館。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格陵蘭地區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同時,北極航線不久的將來可能就被開通,格陵蘭島的資源開發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從2009年格陵蘭贏得自治權以來,當地政府已經發放了至少100張開采鐵礦、稀土等礦產資源的許可證。不過,至今,還沒有一個礦產開發項目進入具體的開采階段。
長期以來,格陵蘭島遵循丹麥法律,在核事務上實行“零容忍政策”,禁止任何核原料的開發及研究。近年來,對格陵蘭島自然資源的勘測顯示,該島儲量巨大的稀土礦中伴生有豐富的鈾礦,在開發該地區的稀土資源時將不可避免地得到這一副產品。如果格陵蘭繼續實行“零容忍政策”,就意味著其稀土資源也無法開發利用。
因此2013年10月,格陵蘭島議會以15票贊成、14票反對通過一項新法案,取消了對島上鈾礦等核原料的開采禁令,這讓格陵蘭島開發礦業這件事,從未像最近這樣讓人明確感覺即將成為現實。
格陵蘭島教師阿瓦爾拉克·奧爾森為島上取消采礦禁令憂愁,她至今還記得,得知取消禁令消息的那天,她難過地哭了。她說,“如果在納薩克開礦,作為一個格陵蘭人我會感到很慚愧的,我們要搬走,不單是離開納薩克鎮,還要離開格陵蘭。我最大的擔憂是它會引起嚴重污染,這樣的話我們將無法在這里生活下去——而且所有的動物和生物多樣性會遭到破壞。”
牧羊場主人阿加特·德維姆也擔心開礦破壞當地生態。“人們來格陵蘭島圖的就是純凈,”他說,“這是世界上最后一個沒有被污染觸動過的角落,如果在這個地區有任何一種放射性物質,人們就不會喜歡它了。”德維姆養著300只羊,夏季向游客出租牧場小屋。
這些礦山還涉及到大量擁入納薩克鎮的外籍勞工問題,因為格陵蘭根本沒有足夠的技術工人來填補開礦所創建的所有的工作崗位。“我認為這樣一個小鎮一下子涌入這么多外人,醫療衛生無法得到保證,”納薩克醫院的護士長伊瓦洛·隆德說,“看到這個城市被摧毀我會很難過,這將成為一個采礦小鎮,而我們將永遠無法過像我們現在這樣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