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高交會的人都知道,從把聞名中國的荔枝節轉變為擁有“中國科技第一展”之名的高交會的過渡與蛻變。
作為特區城市,深圳一直是中國科技創新的排頭兵與橋頭堡。這里,也中國科技引進與輸出的集中之地。
從最初作為“三來一補”的制造業之都,到如今高新企業聚集的焦點城市,深圳僅僅用了30余年的時間。
開明的政策,開放的氛圍,開拓者的創新精神,加之“允許失敗但不允許不創新”的創業環境,讓這里的高科技企業不斷涌現。同時,深圳也通過筑巢引鳳的方式,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新巨擘。
根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五百強企業選擇落戶深圳的已經超過200家。而從2010年8月26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前海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以來,在三年不到的時間里,已經有20家世界五百強企業的投資項目進駐前海。
在十六年的時間里,數以千計的中外企業、機構和團體完成了資本、技術合作和交流。高交會海外分會亦走進了德國、芬蘭、匈牙利、比利時和西班牙等國,并被越來越多的國家邀請開辦海外分會。
作為孵化、培育高新技術成果交易的平臺,高交會已經構建成了一個涵蓋資本、技術、人才等各個要素的生態系統。經過十六年的蛻變,高交會更是超越了創新要素的線性流動,實現了集成創新。
記得在五年前我在第十一屆中國高交會專刊的封面文章《待續的革命》中寫道:“深圳,是一首待續的詩篇;高交會,是一幅未完的畫卷。在某個歷史階段,二者只是在相得益彰中完成了各自的使命,而未來的成就還待向更深更廣的層面譜就。”
五年之后再回首,這種趨勢性的判斷不僅成為現實,而且帶來的更多的驚喜。今天的高交會已經成為世界高新技術領域的一顆耀眼明星,并為著“世界科技第一展”的目標而努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