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未宏

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第三批符合《鋼鐵行業規范條件 》(以下簡稱《條件》)的147家鋼鐵企業名單;至此,被稱作鋼鐵行業“白名單”的文件已公布3份,共305家鋼企進入規范企業名單。
目前全國產能的85%已經記錄在案,迫使多年來“潛伏”的鋼鐵產能露出水面,最大限度消除了鋼鐵行業管理盲區,促進了鋼鐵行業規范經營和產能過剩矛盾化解。
清理過剩產能遭遇地方博弈
在產能嚴重過剩的鋼鐵行業低迷潮中,“越虧損越生產”的怪圈仍在繼續,在增加清理難度的同時,為市場回暖埋下隱患。國內需求并無上好解決途徑之前,小幅漲落難脫行業預期,沒有需求的強力支撐,鋼鐵價格持續走低。白名單合規要求下,加強環保監管再成鋼鐵行業面臨的嚴峻挑戰。
清理過剩產能遭遇地方博弈,加大環保治理仍是地方政府執法部門監管難題,論其根源則是地方經濟發展難破大項目瓶頸。
據統計,在工信部3次發布的鋼鐵企業白名單外,一大批無國家立項、無環保審批手續的鋼鐵企業仍然錯落分布、聚集在地方工業園中。這些項目所涉企業投資額動輒數十、上百億元,在得到地方政府的默許和支持下,一些甚至榮登當地政府重點招商項目的大戲。
有消息稱,在發改委和工信部下發《關于堅決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的通知》后,一些地方政府官員跑步國家發改委“求情”,希望發改委在清理產能時,能夠考慮到當地經濟形勢等因素;在此背景下的第三批白名單漂白鋼企逾百,也就不難理解。
為穩定地方鋼鐵供需市場,響應國家規范行業號召,促進產能過剩的解決,相關省份陸續出臺關于鋼鐵行業的環保整治措施,雖然讓業內開始期待鋼鐵產能趨向緩解,但專家表示鋼鐵產能真正被限制住還需更強力的政府干預措施。
鋼鐵業“潛伏”6000萬噸產能
國家發改委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1月份至10月份,全國粗鋼產量68534.8萬噸,同比增長2.1%,增速同比減緩6.2個百分點;鋼材產量93447萬噸,增長4.7%,減緩6.9個百分點。
“今年前10個月粗鋼產量是68524.8萬噸,而鋼材產量是93446.7萬噸,鋼材產量比粗鋼產量多了約2.49億噸,當然這中間包括生產過程中鋼鐵重復軋制過程,但是即使把這種情況考慮在內,仍然多出很多產能,這說明仍然有大量的鋼鐵產能處于找不到源頭的局面。” 冶金工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海民指出,工信部公布《條件》使得部分潛伏鋼鐵產能披露,但據保守估計仍有超過6000萬噸的鋼鐵產能“深藏不露”。
在業內人士看來,三份“白名單”的作用只是迫使“潛伏”的鋼鐵產能露出水面,最大限度消除了鋼鐵行業管理盲區;如何促進鋼鐵行業規范經營和產能過剩矛盾的化解,還需要政府合力。
在全國各地已經事實存在的大量未批先建的鋼鐵“黑產能”面前,環保監管首當其沖成為眾矢之的,相關鋼鐵企業戰戰兢兢。
“環保牌”倒逼鋼鐵企業轉型發展,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提前一年完成鋼鐵等重點行業“十二五”落后產能淘汰任務,將鋼鐵行業清理過剩產能再次推上環保監管的風口浪尖。
政府環保監督力度的加強勢在必然。產能抑制價格運行,束縛鋼鐵行業的市場活力;合規促進環保監管干預,考驗政府監管的智慧;解除行業發展的桎梏,還需健全、完善鋼鐵行業規范機制,用制度約束政府監管、企業產銷才是上策。
透明化過剩產能,清理過剩還需治本
劉海民認為,《條件》對于解決我國鋼鐵行業目前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只能說是起到了一個促進作用,而不是決定作用。
作為落實國務院轉變政府職能、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具體舉措之一,工信部于2012年修訂并公布了《條件》,按照符合一定的技術、質量、環保、裝備等條件,把國內現有鋼鐵企業納入規范管理范疇并予以認可。實施規范3年來,鋼鐵行業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有相關企業甚至進入“越虧損越生產”的怪圈,無法自拔。
對于地方政府來說,企業項目意味著政府、官員、企業的利益糾葛,清理產能無疑就是自毀長城;一邊是一些地區和企業仍在盲目新上項目,有的項目甚至在土地、環保、核準手續不完備的情況下違法違規建設;一邊是國家發改委、國家工信部發布《通知》,國務院對各地過剩行業的違規產能檢查清理并上報匯總的要求;發展地方經濟的盲目需求和宏觀調控監管限制的要求之間的矛盾,交叉點最本質的問題在于真金白銀的市場需求。
世界鋼鐵看中國,中國鋼鐵看河北。河北省發改委一位工作人員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河北省清理產能的工作中實施方式主要是采取環保手段:控制企業的能耗和減排。但是,由于河北鋼鐵企業眾多,要將過剩產能清理出去并不容易,因為要涉及到企業重組、異地轉移、退出補償和獎勵、職工分流安置等工作;一句話,涉及各方利益太多,涉獵面太廣,錯綜復雜,決非一朝一夕可實現。
以環保部華北督查中心曾經對河北省錳板切割企業進行的聯合調查即可說明問題,該調查顯示唐山、邯鄲、秦皇島、邢臺4個近年內建成或在建的無任何環保手續的錳板切割項目有34個,按照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的要求,這些項目必須被關停或拆除。但是,到底拆不拆、什么時候拆,河北地方政府對此并沒有給出明確的回復,而這也還只是鋼鐵領域里的一部分。管窺一斑,一方面是過剩的產能,一方面是低迷的經濟,在全國其他各地已經事實存在的大量未批先建的鋼鐵“黑產能”到底如何清理?
對此,中投顧問冶金行業研究員苑志斌認為,實現清理過剩產能治標的方法在于國家信貸政策。在強化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影子銀行的監管的同時,完善地方政府的考核體系可治標;控制地方政府干預之手、縮減國有資金的規模而積極引入民資,實現鋼鐵產業的市場化競爭才是治本之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