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玉娟

今年高交會上,可穿戴設備可謂出盡風頭。組委會不僅在1號館最好區域設置可穿戴設備展區,還舉辦可穿戴設備產業鏈發展論壇,并在記者廣場邀請企業與記者面對面交流。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高國輝表示,2013年深圳頒布了未來產業的發展規劃,而正在頒布規劃的可穿戴設備和智能制造設備產業,都將成為深圳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鏈條。“未來,深圳將每年投資10個億來支撐這個產業的迅速發展。”
“第一天我們的宣傳手冊和名片很快派完了,晚上回去,6名同事都要吃金嗓子消火,”優微健科技市場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采訪時說。
全球最全產業鏈
此次高交會上,與可穿戴設備有關的企業展區不下100家,而集中在由組委會特定的1號館可穿戴設備展區就有30多家。如瑞士SWISSGEAR SARL智能可佩戴手表、優美通訊的智能可佩戴手表、Fitbit Flex睡眠智能藍牙腕帶手環、九安醫療的血壓測量設備、博冠的智能手環和智能泳鏡、CNVSYSTEMS的穿戴智能手環和手表、韶音科技的骨傳耳機等。
其中,作為深圳本土可穿戴設備企業,優伴推出了第二代手環,其未來定位是打造健康管理平臺;優美科技推出了衛小寶兒童手表,通過手表與配套手機APP連接,實現雙向通話、智能定位、一鍵SOS等功能;而映趣科技推出的inWatch手表、Omate公司推出的“TrueSmart”手表,都已經實現了手表智能化,可以與網絡系統鏈接。
此外,2號館村田制作所推出了一系列可穿戴元器件的設計解決方案。而在8號館一些比較邊遠的展位,有三家從手機行業轉型為可穿戴產品的企業也在向游客展示著自己的智能手環和手表,雖然價格和性能都稍遜于專業展區的同行,但這幾家企業聯合掛出“深圳可穿戴聯盟”的標牌,足見進軍可穿戴領域發展的勁頭十足。
“權威預測全球今年出貨量大致超過4000萬設備數,未來可能達到50億美元(到2018年的產值規模),深圳應該是一個發展的熱點,會造成很大的產業鏈機會。”深圳市微納集成電路與系統應用研究院院長、深圳市半導體行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張國新認為。
優微健科技CEO Paul Harris向《中國經濟信息》記者介紹,其公司來自加拿大,因看中深圳未來良好的產業環境,才將發展重心遷至深圳,目前研制出的可測試心率的可穿戴產品已經面世。他坦言,“深圳是新的硅谷,很多大公司都來這里發展。全世界的聰明人都去加州賺錢,到深圳來生產。”
而Laurent Le Pen則從手機行業轉型,在香港成立了Omate科技公司,發展重心也在深圳,其推出自主研發智能手表,已經遠銷國外40多個國家。像Laurent一樣,以往華強北市場上的一大批手機生產商都開始轉型做可穿戴設備,誓要爭搶一塊產業蛋糕。
據深圳市寶安區投資推廣署副署長盧基賢介紹,在可穿戴設備方面,深圳已經形成從產品設計、產品研發、模具制造、產品生產和銷售等等各環節完整的可穿戴產業鏈條。
“全球的可穿戴產品中80%左右是在深圳生產制造的。”業內知名的可穿戴設備運營商西莓科技聯合創始人孫大偉介紹說,目前總體而言,盡管美國有很先進的技術、創意,但最后的硬件生產制造基本都在深圳,“深圳是硬件制造、研發比較領先的城市”。
運動和醫療成主要領域
在高交會的可穿戴設備產業鏈發展論壇上,盧基賢說,“深圳是全國最大規模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而僅寶安區的電子信息產業就占據深圳的三分之一。”尤其近兩年來,全球消費電子產業逐步進入到智能化時代,可穿戴設備更是閃亮登場。于是,寶安區等深圳官方機構對產業發展的觀察便與市場不謀而合。
另外,今年被業內普遍認為是“智能可穿戴技術之年”,而IDG也發布市場調研報告顯示,到2014年年底,全世界范圍內將運送超過1900萬個可穿戴設備,這是2013年數量的3倍。
“原來做手機的人現在都在做(智能可穿戴設備)。”孫大偉稱,“比如‘中華酷聯(即中興、華為、酷派和聯想)。”華為之前推出了智能手環,還準備做耳機、手表等可穿戴設備;聯想則推出眼鏡、手環;酷派做出了藍牙手表;中興也有了手環……
孫大偉說,“其實,現在大企業和小的創業團隊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大企業也并非領先很多,在可穿戴設備領域中一些不錯的方案還是來自小的創業團隊。”他呼吁在這一產業發展過程中應該充分給予創業團隊更多機會。
當然,對于可穿戴行業而言,其上下游產業鏈的相關公司也是虎視眈眈。以高通為例,其未來便是希望將相關業務拓展到可穿戴終端。高通公司高級經理郭鵬向《中國經濟信息》記者介紹說,有報告預測顯示,智能手表是增長最快速的細分市場之一,從2013年到2018年,年均復合增長率將超過170%,他預測,未來排名前三的領域將是信息娛樂、健身和健康、醫療和保健。
村田科技總經理鄧紹能則指出,目前醫療領域的需求比較突出,主要是健康監測,因為無線技術取代以往導線方式獲取人體生命體征能夠減輕患者負擔,同時家庭用儀器的便利性也被看好。此外,安防、軍事、體育、寵物等領域的可穿戴市場也值得關注。
關鍵技術待攻克
“目前,手機和手環是可穿戴產業里發展最快形勢最好的一個細分市場。”Laurent Le pen在接受《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采訪時介紹,他們公司在創業時都是一批原來做手機的技術人員,而現在公司為突破技術瓶頸特別招錄了一批手表行業的專業人士。
“這涉及到智能電器和手表兩個產業,另外還涉及了時尚產業。一邊是手機,一邊是手表,你需要融合兩者,做到手表技術、電子產品技術以及時尚元素的多元融合。”Laurent Le pen表示,當前產業已經大范圍展開了跨界融合。
盡管如此,這一市場依然處于起步階段的事實是難以改變的。孫大偉認為,現在總體市場容量都不大,“市場還沒有完全啟動起來,消費者對這些產品還沒有太多的認識,市場仍舊處于一個培育和教育的階段”。
“從整體看,國內水平并不低。但是尖端技術,比如操作系統、芯片等優勢都在國外,可穿戴產業的主要技術難點還是在國外做。”孫大偉稱,目前國內相當一部分企業的硬件小型化技術、操作系統以及電池續航都不成熟。針對可穿戴產品的核心芯片研發,更是目前業內共同面臨的尖端技術難題。
張國新則強調,目前可穿戴產業涉及到一些關鍵技術,比如材料傳感器、低功耗的藍牙、高靈敏度檢測技術等,都有很大制約,“這些方面如果沒有攻克的話,可穿戴產業發展會受到制約。”他還指出,可穿戴設備跟智能化時代的結合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單點的智能化并不是真正的智能化,只有一個全方位的,主網的智能化,才有可能使智能化真正成功。”當然其中的一個個技術難題,都會是可穿戴產業發展的關鍵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