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六屆高交會上,“創客”無疑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從會展中心外循環播放的《深圳·創客之都》的宣傳片到中國創客大賽的啟動儀式,從深圳著手打造的“創客之城”到吸引了眾多創業領袖的“創客之夜”,都在宣示著屬于深圳這座城市的“創客紀”已經漸行漸近。
“創客”一詞源自英文單詞“Maker”,一般指不以盈利為目標,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一般認為,創客是以用戶創新為核心理念,是創新2.0模式在設計制造領域的典型表現。當下,以創客為代表的創新模式,基于從個人通訊到個人計算,再到個人制造的社會技術發展,正試圖構建以用戶為中心,面向應用的融合從創意、設計到制造的用戶創新環境。
《長尾理論》、《免費》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在他的同名書籍《Makers》中,向讀者再次深入地闡釋了“創客”一詞的要義。安德森認為,創客文化正引領科技行業走進新的面向,即個體制造時代的到來。
回眸高交會16年的歷史,馬化騰等第一代創客們如今已經成就了各自的商業帝國。觀之今天的深圳,從政府層面到個體創新,都在培育著新的獨具特色的中國式創客時代。
事實上,“Makers”已不僅僅是具體的創新與創業者,它涵蓋了產品、技術、模式、服務等等在內的一攬子創新體系。從克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到克里斯·安德森的《創客——新工業革命》,探討的均是互聯網與新能源、制造業進一步融合的趨勢與前景。對于深圳——中國最著名的特區城市而言,其創客文化無疑是走在世界的前沿的。這一點從第十六屆高交會的“堅持創新驅動,加快綠色發展”的主題中就可以看出。
當與高交會共同成長的華大基因將分子育種技術落地,當均益安聯把太陽能技術帶入國際競爭的高地,當劉若鵬帶著他的光子技術走遍世界……,在高交會上綻放的創客魅力再次被凸顯。而其背后的創新、創業和創富的前景,亦是科技向智能時代演進的美好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