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乎在每年的高交會上,華大基因都有創新項目上馬或是創新的成果發布。某種程度上,華大式創新已經成為高交會的保留項目。在今年的第十六屆高交會上,華大基因推出的是令人眼前一亮的“分子育種技術”。
創新淵藪
11月15日的會展中心,華大基因全基因組分子育種技術成果發布暨項目簽約新聞發布會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高國輝、呼倫貝爾市副市長郝桂娟、深圳市鹽田區政府副區長王守睿、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符習勤、呼倫貝爾市科技局局長麗娜等及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華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長、華大農業與循環經濟首席執行官張耕耘、華大基因華中片區負責人牟峰等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動。
華大基因注力分子育種技術的研發,所看重的是這項技術在構建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前景。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高國輝在代表深圳市政府發表的賀詞中指出,農作物種業是戰略性核心產業,是促進長期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張耕耘副院長則表示,華大基因現在已經實現了從基因組到基因挖掘和分子育種的全線貫穿。
隨著基因組技術的快速進步和在農業領域的快速運用,現代育種從傳統的科學加藝術的過程發展成了科學加工程的過程,實現了時間可控、費用可測算和成果有保障。張耕耘說,
華大基因農業方向的一系列成果也宣告了在中國動植物育種新時代大門的開啟。
符習勤主任也全面分析了華大基因全基因組分子育種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的優勢,在他認為,與傳統育種技術相比,基因組分子育種技術的優勢非常明顯。尤其是在縮短育種周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廣泛推廣應用方面,都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符習勤還預計,該技術平臺的誕生使快速積累的農業動植物基因組信息能夠快速運用到農業育種中,并推動農業育種技術的更新,縮短與國際種業巨頭之間的差距。
“顛覆者”的愿景
據悉,華大基因全基因組分子育種技術平臺是以華大基因全球領先的高通量基因組測序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為基礎,通過高密度遺傳圖譜快速構建和性狀相關基因定位,利用常規育種的雜交和回交手段,借助全基因組高密度分子標記進行優良單株精準選擇育種。該技術突破了傳統育種周期長、可預見性差、選擇效率低等瓶頸,使快速、高效、可控的精準育種方式成為可能。該技術使常規育種在深圳實現了從藝術到工程的轉變。
作為一個開放性的技術服務平臺,這個平臺將為我國種業企業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種質提供廣泛而堅實的技術支撐,為國家糧食安全、資源安全和環境安全提供技術、專利、品種和產業的多重保障。發布會同時展示了依托該技術平臺,在谷子、水稻、山羊等重要物種育種中獲得的一系列育種成果。全基因組育種平臺的建立及其系列育種成果標志著深圳市政府打造中國育種硅谷的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就在發布分子育種技術成果的同時,華大基因在產學研轉化方面也做出了多種嘗試。其中,與呼倫貝爾農墾集團簽訂的育種合作協議,致力于在墾區開展種業合作,量身打造墾區自有品種,實現從源頭創新到產品開發的全產業鏈合作;與河南安陽市農業科學院簽署合作協議、啟動谷子育種及產業合作計劃,則聚焦在谷子品種適應性、產量、品質及適宜機械化等方向開展深入的育種合作和加速新成果的產業化。與此同時,華大基因還與湖南科裕隆種業和天津奧群牧業就水稻和綿羊的定向育種改良簽署了合作協議。
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表示,華大希望探討一個緊密合作的機制,做好試點、示范工作,在現有品種基礎上培育出更多更新的新生物經濟產品,來適應后工業化時代,人類更富足時代的新要求,希望大家共同設想,共同努力來真正為世界的未來繪出一幅更好更新的圖畫,來保障全球的經濟社會的發展。
華大做什么?
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在發表講話時說他一直被業界看作是“trouble maker”。在基因研究這一獨特的領域,華大基因的發展的確是走過了一條不凡之路。汪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華大基因尚未成立他就已經在高交會參展。16年中,他見證了華大基因從一平方米到幾十平方米甚至上百平米的展位面積的蛻變。這十幾年時間,華大基因在世界基因研究領域取得了自身的豐碩成果。
事實上,直到今天,人們對于“華大基因究竟做什么”的疑問仍然存在。作為和中國高交會同齡的基因組織,華大基因正是在別人的不解和觀望中實現著基因研究領域的突破與創新。
汪建回憶,十多年前,當華大基因出現在高交會上時,人們就像注視怪物一樣審視他們。而今天,華大則更多地被認為是一個“trouble maker”(麻煩制造者)。從橫空出世到成為一國基因研究的創新淵藪,華大基因只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更為難得的是,在十幾年的時間,它始終以領導者的身份前行。
事實上,華大基因研究院一直致力于基因組學、轉錄組學等多組學方面的公益性研究,研究內容涵蓋醫療健康、農業育種、環境等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目前主要進行個人基因組、腫瘤、生育健康和動植物分子育種四大項目的研究。這家機構的愿景,更是實現基礎研究重大技術突破和領先技術開發,成為生物產業發展核心驅動力。
華大的影響力也可以用一些歷史數據衡量。華大基因研究院的“五個一”標準,堪稱中國所有科研機構的翹楚。即每個月發一篇論文在《自然》系列、《科學》上;每一篇論文能被引用100次;發一篇論文能贏得1億元左右的資金投入;培養出了一個科研團隊,團隊中論文第一作者的年齡在25歲左右;獲得了一批專利。
2000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在宣布人類基因組基本框架圖繪制完成時,對華大基因的中國科學家的貢獻進行了特殊表揚。這個特殊表揚,源于“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1%項目”的啟動。第一屆高交會舉辦的同一年(1999年),汪建和幾位科研人員一起籌錢,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創立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最終完成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的“中國部分”。
2013年3月18日,華大基因成功收購人類全基因組精準測序的創新領導者Complete Genomics,加速開啟了華大基因的國際化路徑。至此,華大在農業、制造、科學和醫學等品牌雛形已基本完備。而有關華大基因是做什么的疑問,也在其創新的實踐中獲得了闡釋。
就在第十六屆高交會舉辦前夕,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王俊在騰訊“2014 WE大會”的演講中還提出了這樣的暢想:器官壞了,用3D打印的方式做出來;希望青春永駐,就把此時此刻的生命信息保存紀錄下來……這些都可以通過破解基因信息實現,而這也意味著我們掌握了生命的規則。在基因研究的世界,“華大”這一中國最具創新力的研究機構始終走在前沿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