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大家都說:有選擇是幸福的。但是很不幸,我有“選擇困難癥”:去外面吃飯一定不要讓我看菜單,別人點什么我吃什么就好了;買一件衣服、買一雙鞋,總要逛到腳底起泡還是定不下來要買哪一樣;報了一個社團以后很久,還在想當初說不定還是報另一個社團更好;考試時遇到沒有十足把握的選擇題,那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從小到大我都沒作過什么選擇,大人總會為我安排好一切,上什么興趣班,假期去哪里玩,要不要補課,報考哪所高中……我好像也習慣了聽從別人的安排。新高考方案出來后,大家都說我們有了選擇權,可我卻有點看不清楚自己的選項,反而更糾結了。
要說按成績來選擇吧,我好像每門課都成績平平,沒有特別爛也沒有特別突出的。要說按志向來選擇吧,我根本不知道我將來想做什么、適合做什么。要說按興趣來選擇吧,可這畢竟是高考啊,要是到時候沒考好,會不會后悔自己的“任性”?讓父母替我選擇吧,我還真有點不甘心就把這件人生大事的決定權交給他們。而且我們這里是小縣城,對大學和專業的情況、相關行業的發展情況等等,都不太了解,父母文化程度又不是很高,網上信息又這么亂,萬一選錯了可咋辦……一想到這些,我就不禁內心焦慮、手心冒汗。唉,還真不如沒得選。
提問:新高考看起來好像一下子多了很多選擇,能不能具體說說到底在哪些方面擴大了我們的選擇權?
鮑夏超:考生升入高校的通道有了選擇。考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4種考試招生模式(統一高考招生、高職提前招生、單獨考試招生、三位一體招生)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模式。高職提前招生中,考生可同時報考多所高校,一檔多投,并可同時被多所高校擬錄取,由考生選擇確認其中1所錄取高校。
考生參加考試有了更多的選擇。在統一高考招生中,考生可根據本人興趣特長和擬報考學校及專業要求,自主選擇選考科目,及外語、選考科目的考試次數、時間。在單獨考試招生中,考生可自主選擇職業技能考試的類別、次數和時間,還可選擇是否參加英語考試。
考生對自己考試成績的使用也有了選擇。選考科目、外語科目、職業技能的2次考試成績中,考生可自主選用1次考試成績計入高考總分。
提問:那我們什么時候可以知道報考的高校和專業對應的選考科目?
鮑夏超:各高校專業的選考科目范圍要求在高一年級的第二個學期開學之前公布。
提問:我可不可以不選,考完再選?選完考得不好還能不能重新選別的?
鮑夏超:不可以考完再選,選定以后也不可以再改選。這種設計,一方面有利于考生按個人興趣特長合理規劃和安排。另一方面,如果在考后再來選定,那么很多人會選擇把多個科目甚至全部7個科目都作為選考科目參加考試,這勢必會大大增加學生學習和考試負擔。
提問:用好選擇權意味著自己要很了解自己吧?高一就要選,好倉促,好像馬上要對自己的未來負責一樣,再加上課程要選,考試時間要選,專業要選,學校要選,徹底崩潰啊!很迷茫,很緊張,怕選錯,現在的我該怎樣做,才能對自己對未來清晰起來。
尚 可: 一般來說,你最早在高二上學期的那個10月參加首次學考,并同時進行高考首次選考。如此,的確要在高一至少是高一下學期開始部分選考科目的選定,選考科目要和學校分專業(類)的招生選考科目范圍相匹配。因此,的確需要學生進一步認識自我,了解自己的性格、氣質、學科興趣和優勢,并進一步了解學校及專業的內容、方向等情況,及早開始嘗試生涯發展規劃。然而,同學們也無須太過糾結,各高中學校會盡量在高一開設較多的學考科目,使同學們對學科、專業有所了解和體驗后再作出選擇。其次,各高中學校也會開設生涯發展規劃課程,提高同學們的規劃和選擇能力,還會逐漸設立選課導師指導同學們選擇。再次,選考科目與高校要求科目只需1門匹配便可,所以可匹配的專業和學校范圍仍是巨大的。最后,高中時選定的專業方向也未必是一成不變的,到了大學仍然會有機會進行二次專業選擇,何況跨專業的綜合性新興專業更給同學們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因此,同學們在選擇時要以我為主,從我出發,從自身的興趣、自我和學校的優勢以及職業規劃出發。同時,應努力把各門基礎學科學好,以增加選擇余地。
提問:感覺選定選考科目還真是需要慎重,選擇時有什么可以遵循的原則嗎?
李 祎:第一,尊重自己的興趣和所長。做自己的主人,真正了解自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擅長的科目。第二,關注核心基礎課程,若是想報考理工科的專業,物理很重要,而想選報文科類專業的同學要重視歷史。第三,理性選擇,避免功利。切忌為了考上大學,在報選選考科目時有投機的心態,選擇自己不喜歡的專業,或者是畏難而選擇看似簡單的選考科目。這都是不理智且十分愚蠢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