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永祖
自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已經進入了后危機時代,各主要經濟體的經濟發展相對比較平穩。美國第三季度實際GDP初值年化季率為3.5%,好于預期的3.0%。在本次危機中受到重創的希臘,最新數據也顯示,第三季度經濟比去年同期增長1.7%,比第二季度增長0.7%,預示經濟已擺脫持續六年的衰退。可以說,世界經濟正處于緩慢的恢復中。
但是,本次危機并沒有結束,造成危機的根源也沒有消除。美國的經濟仍然失衡,實體經濟沒有實質發展;日本經濟在第一季度取得強勁增長后,連續兩個季度萎縮,似乎離進入衰退也不遙遠;中國的經濟發展仍然靚麗,但是也進入了中速發展的“新常態”。總之,世界經濟仍然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經濟危機有可能會隨時回來。因此,世界各國面臨的重大課題就是,如何鞏固業已取得的對抗本次危機的成果,并加快經濟的發展。
人們在本次危機中得到的一個重要教訓,就是各國需要加強經濟合作,共同提高對抗經濟風險的能力。因此不同的區域經濟都加強了合作的力度。隨著世界經濟中心的東移,亞太地區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地區,是世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但是亞太各國發展不平衡,仍然面臨基礎設施不足、沒有互聯互通的問題。11月1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北京APEC會議正式批準了《互聯互通藍圖》,這也表明互聯互通作為亞太地區各個國家的共同目標和戰略的確立,亞太各國將因互聯互通的實現變得更加緊密。
互聯互通是亞太各國的共識
在2013年印尼巴厘島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21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 就通過《APEC互聯互通框架》和《APEC基礎設施開發與投資多年計劃》兩個文件。文件確立了APEC在基礎設施、制度互聯互通和人員互聯互通等三個領域的總體目標和任務,并針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開發和投資制訂了未來三年的行動計劃。
在本次北京APEC峰會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亞太各國就互聯互通達成了廣泛的共識,并制定通過了《互聯互通藍圖》。在該藍圖中,提出互聯互通包括硬件、軟件以及人員三方面的內容,并明確了互聯互通的目標是“在2025年前完成各方共同確立的倡議和指標,加強硬件、軟件和人員交往互聯互通,實現無縫、全面連接和融合亞太的遠景目標”。可以說,互聯互通是本屆峰會的最大亮點之一。
各國領導人之所以就互聯互通達成廣泛共識,并有意加快推進,這是因為在后危機時代,互聯互通對亞太各國有重大的影響。
首先,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將帶動區域內各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并有可能造就新的經濟增長點。隨著發達國家的經濟陷入衰退或者增長停滯,對亞太地區尤其是出口型國家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而此時卻是投資于基礎設施的好時機。一方面,由于受危機的影響,原材料、人工等方面的成本比較低,因此現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花費的成本也比較低。而隨著經濟的恢復發展,基礎設施也將投入使用,由此可以帶來比較高的收益,從經濟學上來說是比較劃算的。因此,私人資本在經濟危機期間也會更意愿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加大基礎設施的投資,將帶動眾多行業的發展。在關系民生的眾多區域,比如交通設施、電信、電力、管道、市政設施以及農田水利等方面進行大規模投資,不但會極大帶動一些傳統行業如鋼鐵、水泥、玻璃等行業的發展,避免它們在危機中破產,還能帶動電信設備、高端制造等高科技行業的發展,為將來經濟的快速發展打下物質基礎。同時,由于基礎設施的投資帶來的商機,以及人員的流動,都將帶動消費的增加,并有可能造就新的經濟增長點。
其次,互聯互通有利于旅游業的發展和文化交流,促進亞太國家之間的關系。在本次北京APEC領導人峰會上通過的互聯互通藍圖中,明確承諾推進跨境教育合作,在2020年前實現亞太經合組織范圍內跨境學生交流每年100萬人的目標。同時鼓勵區域內經濟體放寬游客簽證限制以及簡化通關程序,促進區域內人員的流動和旅游業的發展,加強相互之間的文化交流。2014年9月21日,投資近15億美元連接越南河內和邊境城市老街的高速公路開通,打通了中國昆明到越南河內的高速交通網絡,不僅有利于越南農產品及海產品向中國的出口貿易,也帶動了兩國之間的人員往來和跨境旅游的快速發展,增進兩國人民的好感。美國總統奧巴馬也在本次APEC會議期間宣布,美國與中國達成互惠簽證有效期安排,將兩國公民的短期旅游和商業簽證有效期從一年增至十年,學生與互換簽證有效期從一年增加至五年。根據美國商務部的聲明,到2021年將有730萬的中國游客到訪美國,每年對美國的經濟貢獻將達到850億美元,并支持440000個美國就業崗位。這也無疑會增加兩國人民的了解,同時擴大中國對美國的影響力。
互聯互通也有利于提高區域內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通過航空、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以及在技術標準和規章制度方面的協同,將在亞太地區構建一個可靠的供應鏈體系,形成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從而提升地區經濟的整體競爭力。隨著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人民交往更加頻繁,國家之間的共同利益也會日益增加,在國際上也將會越來越用一個聲音說話,這對于占世界人口40%的亞太地區來說,將會極大提高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在APEC互聯互通的建設中我國面臨重大機遇
自2013年以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相繼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這是我們國家的戰略性決策,其核心內涵包括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本次北京APEC期間提出的互聯互通藍圖與這“五通”一脈相承,同時,這份藍圖中也包含著我國的重大機遇。
首先,是中國制造的機會,更是中國標準的機會。在本次互聯互通藍圖中提出,要建設、維護和更新高質量的基礎設施,包括能源、信息通信技術及交通運輸基礎設施。這將為我國的多個過剩行業包括水泥、鋼鐵、玻璃等帶來巨大的機會,同時高鐵、大飛機等高科技行業都可以借助互聯互通的機遇得以發展,可以說,對我國制造行業的升級換代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同時也是中國標準的巨大機會。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都引進外來技術,接受別國的技術標準。但是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我們也具備了在某些領域制定標準的能力,比如,我國的特高壓輸電技術在世界上處于領先水平,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特高壓交流電壓標準。由我國主導的TD-LTE技術在速率、時延和頻譜利用率等多個方面具有技術優勢,也成為4G的國際標準。我國的高鐵也在引進吸收的基礎上發展了自己的標準。目前,我國的這些標準在世界上的影響還不是很大,隨著亞太各國互聯互通的建設,將會為中國標準的推廣應用帶來極大的機遇。
其次,為我國帶來巨大的投資機會。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為873.6億美元,同比下降1.4%,而對外投資達到749.6億美元,同比增長21.6%。這意味著,2014年我國對外投資的金額很可能將超過吸引外資的金額,首次成為資本凈輸出國。這對于我國企業來說意義也非常重大,意味著它們將在世界各地尋找更多的投資機會。亞太國家尤其是東亞經濟體是世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該地區互聯互通的建設,無疑將為我國企業帶來眾多的投資機會,這不僅優化我國企業在全球的產業格局,也會對世界的金融和經濟格局產生重大的影響。
最后,將帶動人民幣加速國際化。目前,歐美國家還沒有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完全走出來,由于美國等發達國家自私自利的貨幣政策,導致的世界各國去美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隨著亞太地區互聯互通的推進,中國的高精端產品會加快“走出去”,同時也會伴隨著人民幣加速“走出去”,增加人民幣在貿易支付和對外投資中使用,也促使相關國家把人民幣作為其外匯儲備。另一方面,人民幣的加快國際化,也會增強我國對世界經濟的滲透,增加我國在世界上的金融話語權,也會增加我國在互聯互通中的話語權,加快建設速度。
我國在APEC互聯互通中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首先,需要創新投融資體制。國家主席習近平曾經指出,“要以創新思維辦好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并要按國際規律辦事,這需要我們創新投融資機制。互聯互通涉及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目前我國企業對外承建的基礎設施,主要依靠我國的銀行貸款進行融資,并要求對方政府提供礦產等作抵押。這種融資模式存在弊端,一方面,由于亞太地區國家制度和文化不同,這可能會跟一些國家的法律相抵觸,造成合同變數比較多。同時,由于項目有抵押,我國企業在對外投資的時候,并不關心項目將來的收入情況,這也會為將來合同糾紛埋下隱患。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的銀行貸款成本比較高,而發達國家的資金成本比較低,這也無形中提高了對外項目的建設成本,對我國的企業是不利的。因此,我國企業應該加強對PPP等投融資方式和BOT等運營模式的學習研究,充分利用國際資本,提高企業在國際上的運營能力。
其次,國家應充分發揮影響力,為企業保駕護航。在互聯互通建設中,不只是涉及投資、技術等問題,還涉及復雜的政治、法律、文化、勞工等因素,需要跟對方政府密切合作。我國的企業往往在這方面的經驗比較欠缺,即使擁有領先的技術以及建設速度和成本方面的優勢,往往因為其他的原因,最后導致項目功虧一簣。泰國高鐵項目、緬甸的密松水電站項目以及最近的墨西哥高鐵項目,都存在這方面的原因。對于亞太地區來說,美國和日本在這些國家投資較多,對當地政府擁有很大的影響力,在美國戰略東移的情況下,又增加了對東亞各國的干涉力度,所以我國政府應該充分發揮影響力。我們已經看到,國家總書記習近平和總理李克強都在不同的場合為我國的高鐵等企業不遺余力地推銷,充當超級“推銷員”,實際上就是為我國企業“走出去”營造一個友好的政治氛圍。政府的相關部門也應該加強組織協調,積極為企業提供幫助,在APEC互聯互通中為我國企業創造更多的機會,增加他們“走出去”的信心。
總之,在目前的APEC機制下,互聯互通藍圖的提出,不僅是為亞太各國描繪出的一幅絢爛未來圖,也是為增強我國實力描繪出的一幅美麗機遇圖。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沈 ? 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