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剛+黃建安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歷史擔當意識,提出了中國夢的重要思想。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夢的一系列論述中,貫穿著一種深邃的歷史視野,有深刻的歷史底蘊,使之連貫了過去、現在和未來。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用歷史的視野才可以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夢的思想的博大精深。
救國、興國、強國是中國共產黨90多年接續奮斗實現中國夢的三個歷史階段,必須消除把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階段對立起來的觀點分歧,凝聚改革共識
一段時間以來,如何看待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階段的關系,一直存在兩種截然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以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徹底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探索,另一種觀點以改革開放前的社會公平來否認改革開放,各自都從整體上否定這兩個歷史階段的成就。這不但否定了黨史發展的主流和本質,而且勢必進一步否定黨的領導。因此,如何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階段及其相互關系,這不僅是一個黨史評價的學術問題,而且關系到改革何去何從,以及如何評價黨的領導和中國的前途命運的重大政治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從歷史唯物主義的這一基本觀點出發,對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階段的繼承發展關系,作出了新的科學的判斷。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進行了2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的。雖然這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絕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這就是說,一方面,我們必須明確地承認,改革開放實現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轉折,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路。看不到這個轉折點,不承認這個新起點,就不能正確地評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創新性,以及開創這一道路的艱巨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制度基礎、歷史前提是在改革開放之前就已經確立了。毛澤東不僅領導人民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而且在黨的八大以后明確提出了“以蘇為鑒”、“走自己的路” 的口號,強調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并為此做了艱辛、曲折的探索。不承認這個歷史前提、歷史基礎,抹殺這段時期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經驗,鼓吹歷史虛無主義,就難于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繼承性。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這兩個歷史階段,是一個歷史整體,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都是為了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正是因為改革開放后的探索在總結前一階段探索的基礎上開創了新路,而且實踐證明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使我們第一次離中華民族的復興如此之近。所以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繼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不能走老路、回頭路。對于改革開放的成就不容抹殺,而對于改革開放中出現的問題,也必須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來解決。
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的大會上,習總書記明確地強調必須從歷史的整體視野來看待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歷史,他指出:“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是一個接續奮斗的歷史過程,是一項救國、興國、強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完整事業。”習總書記的這個論斷,把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歷史當作前后密切相連、接續奮斗的完整過程。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解決了救國問題,實現了民族獨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解決了興國問題,確立、鞏固了社會主義制度,奠定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而改革開放則是解決強國問題。這三個歷史階段承前啟后,雖然有轉折,但也有繼承,是歷史接力賽的不同階段,最終都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習總書記關于中國夢“三段論”的思想,彰顯了中國共產黨90多年歷史的主流和本質,有力地批判了否定歷史連續性、曲折性、制約性的歷史虛無主義、唯心主義,為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消除了左右觀點的分歧,促進了社會各界的思想共識,為實現中國夢凝聚了力量。
追溯近代以來的170多年的歷史,考察中國夢的起源,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歷史共識
歷史是連續的。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夙愿。近代以來,鴉片戰爭使“天朝之夢”破碎,但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自強不息,從未放棄對美好夢想的向往和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直激蕩著一代代中國人的愛國情懷,激勵著中國的先進分子進行不懈的探索,從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到辛亥革命。雖然這些運動都最終未能使中國走上國家富強、民族獨立、人民幸福的正道,但其失敗提供了反面教材、經驗教訓,使中國共產黨人看清了歷史形勢,堅定了走革命道路的信念。正是通過開辟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路,中國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的獨立;此后,又通過建設和改革,中國共產黨重新開始了現代化的偉大征程,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中走完了西方國家幾百年的現代化歷程,不但趕上了英國,而且超過美國也指日可待,使我們第一次與民族復興的中國夢這樣接近。從歷史的整體視野中,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對鴉片戰爭以來無數仁人志士尋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總結,是中國近代以來求獨立、求解放、求發展、求富強的必然。
可以說,近代以來的歷史是不斷追求實現中國夢的歷史。從孫中山先生第一個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以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為實現這個目標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付出了巨大努力,作出了巨大犧牲。如毛澤東1949年起草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所說,我們不但必須永遠銘記在三年以來的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以及三十年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而且必須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紀念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
在歷史的整體視野中,我們不能抹殺孫中山和國民黨在維護民族獨立的過程中所做出的貢獻。今天,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也需要國民黨發揮重要作用,需要臺灣同胞共同承擔責任。習總書記明確指出,臺灣問題是近代的歷史留給中華兒女心頭的共同創傷。臺灣的命運與大陸休戚與共,只有祖國強大,才能讓臺灣人民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享有民族的尊嚴。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是近代以來的歷史夙愿,是中國夢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當前,兩岸關系在和平發展的軌道上快速發展,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人民對祖國統一的期待更加熱切。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并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已經到了歷史的重要關頭。正是基于這種歷史大趨勢的深刻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呼吁,“中國夢是兩岸共同的夢,需要大家一起來圓夢。兩岸同胞要相互扶持,不分黨派,不分階層,不分宗教,不分地域,都參與到民族復興的進程中來,讓我們共同的中國夢早日成真”。
習總書記把中國夢追溯到近代以來的歷史,重申祖國被列強霸占、分裂的歷史,是為了提醒中華民族不要忘記歷史的恥辱,要求兩岸同胞、黨派以民族大義為重,以祖國統一這一最核心的利益為重,拋開歷史的恩怨,解開歷史的心結,勇敢地承擔起歷史的責任,共同推進祖國的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放眼5000年文明史,把握中國夢的“根”和“魂”,凝聚文化共識
實現中國夢,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中國實際最大的特色,就是我們有著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中華民族創造和傳承了豐富的優秀文化傳統。無論是我們的衣食住行,還是我們的思維活動、制度理念,都打上了我們文化傳統的烙印,使我們具有獨特的標識,區別于其他的民族。這些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也正是我們的文化軟實力的表現。摒棄、割裂這些歷史文化傳統,把傳統和現代簡單對立起來,不但在理論上是違背歷史唯物主義的,在實踐中也是極為有害的。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但社會意識具有超前性,也有滯后性。在歷史進程中凝聚下來的優秀文化傳統,有其超越時代的因素,決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成落后的東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社會主義具有內在的一致性。習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 對于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及其體現出來的民族精神,我們都應該繼承和發揚。這些優秀文化傳統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是最鮮明的中國特色。丟掉了這個“根”和“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沒有根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并不是要恢復古代中國鼎盛時期的疆域版圖,稱霸世界、侵略別國,當然我們也決不容許別的國家無理挑釁,對于我們國家的神圣領土和領海,一寸也不能丟。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根本的就是要實現民族文化的復興。只有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培育和弘揚中國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有堅實的基礎,才能體現民族特色,中國夢才能稱得上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夢。
當然,文化復興不是文化復古,對傳統文化全盤吸收、照搬,而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和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方向,繼承和弘揚優秀的文化傳統。如習總書記最近所說,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馬克思主義需要中國化,中國文化也需要馬克思主義化,需要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加以解釋。只有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引領,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才能真正復興。
總之,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最大公約數。習總書記關于中國夢的一系列重要講話通過對歷史發展趨勢和辯證法的深刻把握,極大地消除了黨內外對一些重大歷史問題的種種分歧,深刻地揭示了歷史發展的主流、主題,為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國夢凝聚了磅礴的力量。有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海內外中華兒女的磅礴的力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指日可待。
(作者分別為:陳志剛,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黃建安,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沈 ? 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