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代堯
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在倫敦與世長辭,享年65歲。3月17日,在倫敦北郊海格特公墓舉行的馬克思葬儀上,恩格斯用英語致了悼詞,這就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講話約1500字,以德文刊登在3月22日《社會民主黨人報》上。在這篇不朽的悼文中,恩格斯對馬克思光輝戰斗的一生作了科學和公正的歷史評價。悼文亦可是美文。恩格斯的這篇悼文簡練概括、結構嚴謹、情真意切、語言優美,極富感染力,堪稱難得一見的美文。
恩格斯是馬克思一生中最親密的戰友,在長達40多年的并肩戰斗中,兩人建立了偉大的革命友誼。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列寧在悼念恩格斯的文章中用充滿詩意的語言述說了這兩位偉人的關系:“古老傳說中有各種非常動人的友誼故事。歐洲無產階級可以說,它的科學是由這兩位學者和戰士創造的,他們的關系超過了古人關于人類友誼的一切最動人的傳說。”這種友誼,決定了只有恩格斯才最有資格、最能科學地評價馬克思的理論和實踐。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深情地講道:“這個人的逝世,對于歐美戰斗的無產階級,對于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歷史的發展證實了這句話。但是,馬克思以他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的思想和實踐,被永遠鐫刻在人類歷史的豐碑上。在馬克思逝世后的130年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而馬克思的思想和學說,依然具有極強的解釋力。在海格特公墓馬克思墓碑的下方,鐫刻著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一句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在人類歷史邁向新千年之際,1999年,英國廣播公司(BBC)等多家西方媒體組織了公元第二個千年最偉大的思想家的評選活動,馬克思或高居榜首,或名列前茅,被稱之為“千年風云人物”,“千年最偉大的思想家”。路透社是這樣評價的:“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對過去一個多世紀全球的政治和經濟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2003年,美國權威的《圖書》雜志評選出的“改變美國的20本書”中,非美國人的著作僅有3本,《共產黨宣言》名列其中,該刊文章認為它是對美國今日歷史影響甚為重大的作品。2005年7月14日,在BBC第四頻道對3萬多名聽眾進行的“誰是全英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哲學家”的調查中,馬克思再次獨占鰲頭,得票率比位居第二的蘇格蘭哲學家大衛·休謨高出15.33個百分點,更遙遙領先于柏拉圖、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等哲學大師。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長存不衰,就在于馬克思所創立的唯物史觀,具有在大跨度的時空范圍內保持活力的內在素質;在于馬克思所追求的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價值目的,至今仍是人類憧憬的理想愿景;在于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優良品質。“馬克思主義是打不倒的。”“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透過歷史的風云,我們應該更能理解鄧小平的話。
(作者: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杜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