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開濃濃的愛意不說,在“養兒子劃算還是養女兒劃算”這個問題上,中國父母和不少外國父母的感受出奇地一致:當然是養女兒劃算。
在中國,民間有一種開玩笑的說法是:養兒子無疑是要做“建設”銀行的,養女兒則是一家坐等“招商”的銀行。用通俗一點的話說就是,養個兒子是需要往外“掏錢”的,而養個女兒是可以往里“收錢”的。當然,“掏錢”和“收錢”并不完全是從經濟角度說的,情感方面的收和支同樣適用于此。
在西方的影視劇里,經常出現的鏡頭也是女兒對父母其樂融融,以及像“小棉襖”似的無微不至地關心照顧,至于兒子卻往往是長大以后離經叛道,與父母產生隔閡的一方。
既然我們身處一個大數據時代,無論怎樣不靠譜、無意義的結論,都是需要科學的數據來支持的。現在確實有不少調查數據支持“從長遠看,養兒子比養女兒貴”的說法。
美國知名市場調研機構哈里斯民意調查,最近在2046名美國18歲以上成年人中做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18歲成年以后,32%的兒子會搬回父母家同住,只有25%的女兒會這樣做;在搬回家住的孩子中,35%的兒子沒有工作,在女兒方面,這一比例是19%;與父母同住后,41%的兒子依然需要父母提供經濟支持,女兒只有31%會繼續接受父母的經援。
年齡漸長以后,到35歲至44歲這個年齡組,仍有三分之一的兒子會搬回父母家,只有9%的女兒會選擇回家住;即便是回家住,36%的女兒也是為了照顧年邁的父親或母親,因同樣理由搬回家住的兒子的比例是16%。
可能最讓養兒父母傷心的數據是在接受調查時,20%的兒子明確表示,他們不會也不打算成為父母的情感依靠,不會經常打電話或登門探望聊天。女兒們則只有12%的人表達類似想法。
當然對養兒父母來講,該調查也不全是壞消息。例如,從純經濟負擔的角度來看,養兒子和養女兒的差別在孩子們長到45歲以后就漸漸消失了。
養兒子貴還是養女兒貴,分析不同數據得出的結論完全不同。美國《華爾街日報》援引一理財網站的數據指出,養女兒貴,因為女兒們的愛好和衣服飾品都很昂貴。英國《每日電訊報》援引一家銀行的數據強調,養兒子貴,因為兒子們很容易用壞物品或穿壞衣服,更新換代的頻次超過女兒們。
看來普天下的父母面對兒女的思維定式都差不多。就拿做家務來說吧,在中國,讓女兒干點家務活似乎順理成章,可是讓兒子做,就有那么點“反傳統”的味道了。美國父母也不例外。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社會研究所一直對美國家庭結構和經濟狀況的變化進行跟蹤調查。他們近年來的研究數據表明,如果家有10歲至18歲的孩子,兒子們花在家務活上的時間要比女兒們平均少30%,他們花在玩樂上的時間卻是女兒們的兩倍。更夸張的是,兒子們干家務活拿到金錢獎勵的機會要比女兒們多15%。
當然在對待自己父母與公公婆婆或岳父岳母的態度上,中外的兒女們差別應該不大。中國方面沒有具體數據,美國77%的成年人說,愿意成為自己父母的情感依靠,只有36%的人表示愿意給配偶的父母提供同樣的支持;至于贍養費,53%的人表示給自己父母沒問題,只有22%的人愿意給配偶的父母。
分享了一堆有關兒女的大數據,最后還得歸于一條:愛是無法用硬邦邦的數據來分析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