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開縣林業公路站
摘要:隨著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公路建設完善的需求,公路建設逐步進入山區,為使山區公路路基具有足夠的強度、整體性和穩定性,必須從工程建設初期,嚴格控制路基施工質量,才能實現工程設計目標和要求。就針對山區公路路基施工質量問題進行探析。
關鍵詞:山區公路;路基施工;質量
在我國大部分山區,由于運輸條件、施工環境、生態保護、經濟等方面的限制,結合山區實際情況,從經濟及填挖平衡的角度考慮,山區公路大多采用半填半挖。在實際工程中,由于山區公路設計考慮不周,容易忽視特殊地形、地質及環保等情況,加之路基施工又不到位,山區公路容易出現路基滑移、路基沉陷、路面早期破損及山體塌方等病害。下面結合三級公路改建工程路基施工的經驗,就山區公路半填半挖路基施工中的幾個關鍵點進行闡述,以待提高山區公路路基整體穩定性,減少路基病害的發生。
1 路基填筑情況
縣道三級公路路線全線81km,路線多為依山而布設,全線按山區三級公路技術標準改建,設計車速分段采用40km/h、60km/h,路基寬度分別為8.5m、12m,路基挖方43.65萬m3,填方187.31 萬m3,其中高填方(大于15m)路段12 多處,半填半挖路基段落30 多處。
2 路基病害
由于填方高度、寬度、邊坡坡度、基床坡角、土體粘聚力、巖土材料重度及地下水等方面對路基穩定性的影響,常導致路基邊坡滑動或路面沉降等病害。在填挖交界處如果未按施工要求挖臺階,并進行分層填筑壓實,也易產生縱向裂縫,影響行車舒適及安全,并給運營以后的管養帶來很大的困難。
3 施工質量控制措施
施工前首先進行現場勘查,復核橫斷面,根據利用土方、原地面土方的天然含水量、最佳含水量、標準擊實試驗、塑液限指標、土顆粒分析等試驗結果,確定合適的填料、碾壓機械、松鋪厚度、最佳含水量、碾壓遍數、碾壓速度等,制定一套合理的填筑施工工藝參數。
3.1 編制施工專項方案
針對本項目工程的路基填筑的施工的復雜性和施工難點,項目辦在抓好施工前期的準備工作外,從一進場,就要求施工單位結合本合同段的路基填筑結構形式、地形地貌特點、施工難點及重點路段認真詳細地編制路基施工組織設計。在此基礎上要求施工單位依據《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及設計文件的相關要求,分別對本合同段的高填方路基及半填半挖路基施工編制專項施工方案,由監理審查把關,確保在方案可行的基礎上,在運用于本合同段的路基的施工。為保證施工方案和設計文件的嚴肅性,對不滿足要求和未按方案實施的施工單位,作為業主及時要求施工單位進行了整改,確保了山區改建公路路基質量病害的發生。
3. 2 施工工藝控制
3. 2. 1 施工前的準備工作
1)對地表原狀土含水量高于最佳含水量的應做翻曬或換填處理,低于含水量地段應做滲水處理,確保地基穩定;
2)將草皮、樹根、表層松散腐植土清除干凈,用平地機將原地表刮平,先靜壓一遍,然后用振動壓路機進行碾壓,最后靜壓收面。碾壓完成后應進行自檢和監理工程師抽檢,壓實度檢測合格后方可進行土方填筑。
3.2.2 臺階開挖
開挖臺階可以防止填方部分路基開裂下滑或塌陷,增加滑動面的抗阻力,增強半填半挖路基的整體穩定性。根據實際地形情況,對施工地面橫坡陡于1∶1.5 的,不論是縱向還是橫向,必須使用機械在坡面
由上至下開挖臺階,臺階開挖寬度根據地形情況挖成不小于2m,坡腳附近為2~2.5m,高度約為0.5 ~1.0m,并做成2% ~ 4%的內傾斜坡,施工時應注意,臺階應開挖至密實的原狀土層或巖層,并保證臺階于行車道方向平行。對填挖結合部位的松散土層、洞穴、軟弱土層、孤石等非適用材料應清除,臺階挖好后用小型夯實機械加以夯實。當填平第一層臺階時才能形成工作面,所以對原地面第一臺階不能強夯。
3.2.3 正常施工
1)填土路基時,要現場測試土的含水量,當含水量在最佳含水量的± 2%范圍內進行攤鋪碾壓,填料含水量過大時應攤開晾曬,含水量過小時,應用灑水車灑水,使含水量符合要求。填筑時,路基基底及路基每層施工須按方格網上土,填土路基必須做好臨時排水工作,當填筑路堤下層時,頂部做成雙向橫坡;
2)填石路基施工時,石料的含量應大于70%,最大粒徑不得超過壓實厚度的2 /3,在虛鋪厚度50cm 時,最大粒徑控制在30cm 以內,虛鋪厚度在40cm 時,最大粒徑控制在25cm 以內。路床范圍內對過大粒徑的顆粒應采用人工破解。填石路堤應分層填筑,當采用50t 振動壓路機時,每層虛鋪厚度不得大于50cm,采用18t 振動壓路機時,不得大于40cm,路堤上層厚亦不大于40cm。
3)在填料按照要求鋪填完畢后,用選定的碾壓機械進行碾壓,壓實順序按先內側后外側,先慢后快,先靜壓后振動壓的操作程序進行碾壓,機械走行速度控制在2.0km/h。其次,在機械無法施工的地方( 橫向寬度較窄)必須采用夯實機具自下而上逐層填筑夯實,確保路基填土密實、穩定;
4)填挖結合部可采用重錘夯實,能有效防止半填半挖路基從填挖結合部開裂。碾壓完成后的路基表面應平順光潔,無明顯的輪跡,無松動起皮、起皺現象,表面給人以平順堅實的感覺,施工完成后由質檢人員和監理工程師驗收。
3.2.4 挖方地區施工
半填半挖路段的挖方區開挖,必須待填方區原地面處理好、并經監理檢驗合格后,方可進行。土方開挖時要合理分段并自上而下進行,嚴禁掏底開挖。挖方區開挖土石方中,不適于填筑路基的必須棄至棄土堆。雨季開挖土路塹時,應分層進行開挖,每層底面設大于1%的縱坡,挖方邊坡沿邊坡預留30cm厚,待雨后再整修至設計邊坡線,開挖路塹在距基頂面30cm 時停止開挖,待雨季后再挖至設計標高。
4 結束語
本工程路基施工由于受地形、地質條件的影響,多處路段出現高填方、半填半挖的路基施工狀況,因半填半挖路基是公路病害的多發點且較難處治,但從工程一開始,項目辦嚴格規范管理,通過制定行之有效的質量管理措施、選用最優施工方案、施工中嚴格按照要求進行施工,完工后及時進行檢測驗收等舉措,以確保運營后行車的舒適及安全,最終結果顯現效果良好,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望對同行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 邵勇. 山區二級公路路基開挖及其填筑施工技術探討[J]. 交通標準化. 2013(04)
[2] 賀先訪. 公路路基開挖技術探索[J]. 交通標準化.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