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 廣東江門 529228
摘要:根據工程地質條件和工程實際,采用強夯法對北線道路二標段拋石填筑路基進行處理,設備簡單,施工方便,經濟易行。通過路基荷載試驗、鉆芯檢測和沉降觀測,結果證實,強夯法處理該路基后,道路承載力及沉降控制達到設計要求,處理效果良好。
關鍵詞:道路;強夯法;動力固結;路基
1、前言
強夯法是一種動力固結方法,是將重的夯錘提升到一個設定的高度讓其自由落下,對地基產生沖擊和振動作用,使地基土的強度提高,壓縮性減小。強夯法設備簡單,適用范圍廣泛,可用于填土、失陷性黃土、粘土、砂礫、碎石等各種土質,具有速度快、效果顯著和節省投資等優點,是一種比較理想的地基處理方式。
2、強夯法加固機理
采用強夯法加固土體,對于非飽和土是基于動力壓密的概念,即用沖擊型動力荷載,使土體中的空隙體積減小,土體變得更為密實,從而提高其強度。對于飽和土,在巨大夯擊能的作用下,土中產生很大的應力波,破壞了土體原有的結構,使土體局部發生液化并產生許多裂隙,增加了排水通道,使孔隙水順利逸出,待超孔隙水壓力消散后,土體固結,由于軟土的觸變性,強度得到提高。此外處理飽和土中,往往在其上拋填土石后再強夯,這樣處理的類似于采用振沖法等形成的碎石樁復合地基。
3、強夯法在北線道路二標段拋石填筑路基中的應用
3.1工程概況
北線道路工程Ⅱ標段(K2+500~K7+300)除了部分路基落于沙灘和露巖的灘涂外,其余路基均落在海灘上,海灘表層覆蓋層為1~6米深的淤泥或淤泥質軟土,且位于常水位以下,下臥層為全分化至中分化的花崗巖基層。設計上采用了拋填塊石加強夯處理的路基處理方式,處理的目的是:消除或減少地基的沉降與不均勻沉降,使路基達到穩定、密實、均勻,并滿足路基承載力特征值≥150kPa。
3.2試夯區強夯技術參數的確認
3.2.1試夯區的選擇
K2+500~K2+530區域在試夯前已完成拋填塊石,拋填后標高為2.5米,拋填后已歷時一個月,沉降已初步穩定,選擇該區域進行試夯,并將試夯區域分為兩塊,K2+500~K2+530右幅為試夯I區,K2+500~K2+530左幅為試夯Ⅱ區,通過比選找出切合場地地質條件的強夯施工參數。
3.2.2試夯I區施工參數及施工工藝
試夯I區點夯施工參數為:(1)單擊夯擊能:2000kN·m及3000kN·m;(2)夯點間距:5m×5m正三角形;(3)擊數:2000kN·m點夯5擊,3000kN·m點夯施工至收錘標準;(4)收錘標準:①3000kN·m最后兩擊平均夯沉量≤80mm。②夯坑周圍地面不應發生過大隆起。
試夯I區滿夯施工參數為:(1)單擊夯擊能:1000kN·m;(2)夯點搭接面積30%;(3)擊數:1擊。
試夯I區點夯及滿夯的的平面布置圖:
3.2.3試夯Ⅱ區施工參數及施工工藝
試夯Ⅱ區點夯施工參數為:(1)單擊夯擊能:3000kN·m;(2)夯點間距:5m×5m正三角形;(3)擊數:點夯施工至收錘標準;(4)收錘標準:①最后兩擊平均夯沉量≤80mm;②夯坑周圍地面不應發生過大隆起。
試夯Ⅱ區滿夯施工參數為:(1)單擊夯擊能:1000kN·m;(2)夯點搭接面積30%;(3)擊數:1擊。
試夯Ⅱ區點夯及滿夯的的平面布置圖:
3.2.4試夯I區及Ⅱ區施工情況對比
試夯I區試夯Ⅱ區
第一遍(點夯)夯點數量2421
能級2000kN·m3000kN·m
3000kN·m
擊數5擊9~11擊
7~9擊
夯坑深度0.38~0.70m0.92~1.44m
0.98~1.43m
夯坑口部直徑3.0m3.0m
第二遍(滿夯)能級1000kN·m1000kN·m
擊數1擊1擊
夯點間距搭接30%錘徑搭接30%錘徑
面積623 m2623 m2
3.2.5試夯質量檢測
強夯施工后,分別對試夯區進行了平板載荷試驗檢測,載荷板面積為1m×1m,通過檢測,試夯I區及試夯II區路基經強夯處理后承載力均大于150KPa。
3.2.6試夯分析
試夯I區共計24個點夯夯點,試夯試夯Ⅱ區共計21個點夯夯點,通過統計每個夯點的夯沉量與達到收錘要求的夯擊次數的關系曲線,試夯I區夯擊次數為2000kN·m 5擊,3000kN·m 7~9擊,試夯Ⅱ區夯擊次數為9~11擊。試夯I區與試夯Ⅱ區各夯點的夯擊次數與夯沉量的關系曲線如下圖,試夯I區對應左圖,試夯Ⅱ區對應右圖。
經對比分析,試夯I區及試夯Ⅱ區夯點布置間距合理,施工技術參數及施工工藝合理,夯后承載力及有效加固深度滿足設計要求,關于有效加固深度,后期通過7個鉆孔得到證實。但由于試夯I區點夯先采取2000 kN·m能級夯擊5擊后推平夯坑,重新布點之后采取3000 kN·m能級施工,能量浪費,且導致中間增加改變夯能及推平夯坑工序,增加了施工難度、施工時間及施工成本,若直接采用試夯Ⅱ區的參數,采取3000 kN·m能級施工,整個場地一個夯擊能量,易于夯點的布置,不會產生漏錘,加快了施工進度,且處理效果理想。
3.3強夯施工參數的選擇
北線道路拋填塊石路基強夯處理技術參數選取試夯Ⅱ區技術參數,強夯分兩遍施工,第一遍點夯至收錘標準,場地推平后,進行第二遍滿夯施工,最后場地推平,進行填石路基的施工。強夯時,當發生夯坑過深(大于1m)或周邊隆起過大而沒有達到收錘標準時,對夯坑回填碎石土,繼續夯擊直至滿足收錘標準。
3.4強夯質量檢測及沉降觀測結果
全標段強夯施工結束后,采取兩種方式結合的質量檢測,其一是采用平板荷載試驗,按照3000m2/點檢測地基承載力,載荷板面積取1m×1m,經檢測處理后路基承載力特征值均大于150kpa。其二是強夯完成后,全線布置7個鉆孔檢測夯后土層分布并判定強夯加固有效深度,鉆孔的結果顯示,原1-6米厚的淤泥及淤泥質軟土,經拋填塊石及強夯處理后,變成了厚度為1.5米以下的淤泥質粘土,其中大部分路段淤泥質粘土厚度小于1.0米,檢測強夯有效加固深度及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
路基填筑完成三個月后,連續進行了兩個月的沉降觀測,兩個月內累計沉降量最大1.80mm,最小1.10mm,累計水平位移最大3.68mm,最小1.09mm,均小于設計要求的“路堤中心沉降量每月不超過5mm,水平位移每月不超過10mm”穩定要求。
4、結論
在面對軟土地基的施工中,采用拋填塊石至一定標高工作面,再采用強夯法對軟土地基進行處理可消除路基土的液化,可提高路基承載力,加固效果顯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路基處理方法。強夯法對填料粒徑沒有嚴格的限制要求,骨料粒徑可達到50厘米以上,此外強夯法施工可以加快工程整體的施工進度,大幅縮短施工工期,能夠帶來巨大的工程效益。當然強夯法施工也有其不足之處,比如有效處理深度,一般而言超過10米時,使用該法就會收到限制,另外強夯的自身設備較為笨重,對于復雜地形,施工機械難以進場。因此選擇強夯法施工時,要綜合分析,既做到技術合理,又做到經濟適用。
參考文獻:
[1] 徐至鈞,張亦農,強夯和強夯置換法加固地基,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2] 李彰明,軟土地基加固的理論、設計與施工,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6
[3] GB 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
[4] JGJ 79-2002,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
[5] 李彰明,賞錦國,胡新麗,不均勻厚填土地基動力固結法處理工程實踐,建筑技術開發,2003.30(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