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信息產業有限責任公司
摘要:隨著新疆電力信息化建設和應用的不斷深入,依據國網公司在“十二五”電力營銷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實施營銷標準化引領工程”和“實施營銷信息化提升工程”的戰略任務,利用信息平臺服務于用電客戶,提升用電客戶滿意度。同時隨著社會需求及對電網公司客戶服務水平要求的不斷提高,以及“大營銷”體系和智能電網建設的繼續推進,對信息化系統的建設和應用提出了迫切要求,以適應社會經濟及電網發展的要求。
關鍵詞:優質化服務;營配貫通;信息化系統;建設;應用
1引言
國網新疆電力公司2012年6月啟動生產GIS系統建設,2013年10月生產管理系統已覆蓋全疆各地州公司及下屬縣公司,擁有公司資產的變電站、線路、公變等10kV以上電網結構拓撲及設備臺帳。同時,營銷系統已覆蓋全疆600多萬高低壓用戶,并且隨著很多地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標準的提升,工商業、服務業等性質的用電量增加及低壓用電客戶對供電能力、供電服務的要求不斷提高等等,諸多方面為營配貫通提供了有利條件。
2營配貫通信息一體化建設中的幾個關鍵環節
2.1建立營配一體化的信息平臺
在配電網GIS平臺的基礎上,把營配一體化特有的管理分析功能與業務流程管理應用相結合,也就是與營銷ERP系統、配網生產管理系 統、計量自動化系統、大客戶負荷管理等系統建立數據與功能接口,實現資源共享,客戶、電網信息統一維護、分析和管理,同時描述整個電力企業真實運作的環境,構成一個基于地理空間資源的關于電網、設備、客戶的營配一體化的信息平臺。
2.2建立中低壓一體化的GIS信息平臺
采用與原有中壓GIS相同的軟件平臺與建模方式,在中壓配網GIS系統的基礎上從配電變壓器向低壓電網延伸,高、中、低壓三級配電網在統一的地理信息平臺的基礎上建立完整的“變電站—10kV線路—配變—低壓線路—客戶”的全電壓、營配一體化的電網模型,在各級電網模型間建立統一規范的拓撲連接關系,并采取分級分析、分層顯示的方式,達到全電壓等級電網模型完整,數據統一,顯示清晰,操作便捷的最基本要求。在系統中既可對各電壓等級的電網或用戶進行聯合分析,向上或向下追蹤,又可以分電壓等級、分線路、分臺區、分地理區域進行分析統計,做到縱向與橫向結構均可無縫銜接。
2.3制定簡潔清晰的低壓線路設備圖
形符號顯示標準 由于低壓電網設備完全不同于中壓,且直接面對客戶,為更清晰的顯示出電壓等級的不同,在進行低壓GIS建模時必須制定出適用于低壓電網且區別于中壓電網的圖形符號規則,對低壓設備和客戶建立完整的屬性模型。尤其是客戶屬性,必須達到同時與現場實際和營銷ERP系統中 的客戶屬性相一致,這樣才能保證在營配一體化信息建設中與營銷系統的數據接口和同步維護。針對高層住宅會在各樓層分散安裝電表的情況,僅在地理圖上很難直觀反映建筑內線路走向和電表安裝的具體情況,應對此類建筑增加下一層界面,并獨立建模,完整顯示各樓層電表設置和接線的情況。
2.4采用面向臺區的模式進行管理
低壓電網作為中壓電網從配變向低壓等級的延伸,必須以低壓配變作為拓撲關系的連接點,因此在建模和管理中也應以低壓配變臺區為單位,采取分臺區的統計和管理。這樣做不但可以使低壓電網的劃分更加清晰,使低壓管理在分工、維護、統計計算、規劃改造、跟蹤服務等各方面更加規范,也可通過以臺區為單位上傳、卸載電網數據,減少了系統處理數據的負擔,確保不會因為海量的低壓數據而影響整個系統的運行效率。對于同時涉及多個臺區的工作,如區域統計、調荷、轉供電、整體規劃等,也可同時上載多個臺區數據進行聯合處理。
2.5數據工程的實施
低壓GIS系統的建設最基礎最重要的工作是數據工程的建設工作,內容涵蓋“變電站—10kV饋線—配變—低壓線路—用電客戶”的配電網數據的外業普查、內業數據初始化以及后續數據的變更維護工作,以確保系統數據與現場實際一致。由于低壓電網分布密集、走向復雜,又經過多次改造與調荷,很多臺區的供電范圍已與最初建設時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因此需對現場進行實地勘察、重新系統地繪制線路設備沿布圖、結線圖,采集設備屬性及客戶資料,及時將采集的數據錄入GIS系統,同時應建立后續線路設備、客戶等資料變更的維護管理制度和流程,確保系統的增量數據得到及時更新。在數據采集時,考慮到低壓電網分布的密集度和使用GPS測點時存在的誤差,在對低壓線路和設備繪圖時因更多以地理圖中已標繪的并實際存在的標志性地面設施作為參照物(如道路、房屋、廣場、農田、河堤等)進行定位,不但可以減少GPS測點花費的成本和時間,而且在制圖的準確性方面也能得到保證。
營配貫通工作的開展和完成,使營銷專業在全面開展各自普查的工作基礎上,將運檢專業的用戶接入點與營銷專業的表箱進行有效關聯及銜接,實現了從配變到用戶表計的貫通,為進一步提升低壓電網信息化及供電服務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開展了“配變-接入點-表箱-表計”的普查對應錄入工作,最大限度破解制約公司提升供電服務能力的瓶頸,實現營配專業的高效協同。
3營配貫通信息一體化應用
3.1用電客戶基礎檔案管理
通過營配貫通,全面完善了系統中用電客戶的檔案信息,真實的在系統中反應高低壓用電客戶的各類信息,例如用電客戶的地理位置、用電地址、聯系電話等,為供電服務水平提升提供保障。
3.2線路巡檢與缺陷管理
將營配貫通后的電網信息綜合到數字化地理圖上,只要看圖就可以進行線路巡查,不再需要‘老人帶新人’的傳統方式,就可以為工作人員巡檢線路提供路線和桿塔周圍的環境資料,達到信息共享。
3.3停電、故障搶修管理
營配貫通全部完成后,每個低壓供電設備將擁有自己的‘身份證’,通過獲取相關的實時信息,系統將分析出所有可能停電用戶的停送電時間范圍,然后根據系統中的用戶名稱和用電地址自動打印停電通知單,或是根據用電客戶的電話號碼、Email等信息自動向用電客戶發送停電通知的信息,從而進一步提升供電服務水平。
3.4線損管理
由于生產、營銷相關部門在業務及系統上的相互獨立,在跨部門業務流程流轉上造成了信息傳遞的不暢,線路及用電客戶變更信息不能進行同步調整和變更,造成線損計算存在較大的偏差,但隨著營配貫通的深入推進,修改相關系統中的掛接關系及接入點,數據可用率不斷提高,有效的提升低壓臺區線損管理水平。
3.5業擴報裝管理
當用電客戶申請報裝時,工作人員可以根據其所在具體地理位置在系統中查詢其周圍的線路負荷情況,為用電客戶選擇合理優化的供電線路和接線方式,減少用電客戶成本。
3.6計量管理
做出計量重點用戶分布圖,使得用戶分布情況直觀地顯示出來,做到重點用戶重點管理。合理布置電表 輪換、周期檢查計劃和路線,提高工作效率。
4結語
營配貫通是國網公司大力推進的一項系統性工作,通過開展營配數據梳理和信息化系統建設,在電網GIS平臺圖形化展現的基礎上,建立準確的“站-線-變-戶”關聯關系,整合生產與營銷數據資源,通過營配業務融合管理平臺建設,消除生產和營銷數據和資源“不共享”、“有代溝”問題,達到生產和營銷在停電管理、故障搶修、設備異動信息維護等方面的業務協同,實現營配資源圖形化、營配業務互動化、數據采集實時化、線損統計自動化、供電服務智能化,提高生產、營銷業務運營效率和智能用電服務水平。
同時,面向客戶的管理模式已經成為供電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和提升優質服務的必然手段。因此需要建立營配一體化的管理模式和信息化平臺,真正實現對配電網運行資料、用電業務信息及用電客戶信息的整合、統一維護和分析管理,提高各部門、各業務之間協調統一的工作效率,同時也結束長期以來在傳統模式下形成的覆蓋廣、受眾多、布局密、變化快、標準低、年限長等特點的低壓配網及用電客戶側管理的混亂局面,為企業最終建立一體化的全資源信息平臺打下良好的基礎,最終實現優質服務和綜合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