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
摘要:本文介紹了數字化成圖的三種方法,然后分析了數字化地形測量的實施過程和質量控制方法,并討論了需要注意的有關問題。
關鍵詞:數字化;地形測量
數字化地形測量是從傳統地形測量發展過來的,從小平板、大平板再到目前的數字化,不僅反映了測繪技術的巨大進步,更體現了它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因為無論是城市規劃、土地管理、道路交通、城市建設、環境保護和軍事工程等大項目,還是個人出行、旅游這些日常生活應用,都能從數字化地形測量中得到非常多的幫助。地形測量主要包括控制測量、地物地貌測量兩大部分。傳統測量將測量成果按一定比例繪制在圖紙上,由于成圖過程中測點、紙張不可避免地受到伸縮變形等因素影響,成圖精度較低,而且勞動強度大、出圖時間長,難以適應信息化時代經濟建設及各行各業的廣泛需求,因此數字化地形測量的出現,既是拜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科學技術巨大進步所賜,更是順應了社會不斷發展而對地形測量提出的更多更高要求。那么,數字化成圖有哪些方法,數據收集、數據處理、成圖輸出又有哪些要求,本文結合實際應用進行了分析探討。
1 數字化成圖的三種方法
1.1 傳統測圖數字化
傳統測圖方法因為要將測量成果繪制在圖紙上,通稱白紙測圖。利用計算機、數字化儀、繪圖儀以及相應的數字化軟件,可將傳統白紙測圖成果轉化為數字化地圖。一般可采用手扶跟蹤數字化或掃描矢量化兩種方式。雖然后者較前者精度和效率高些,但這兩種數字化成果都是在原有測圖基礎上的再加工,精度比原圖有所降低,故而它僅是部分地區急需數字化地圖的權宜之計。但通過修測、補測等方式獲得部分重要點位的精確坐標,再替換掉經傳統測圖數字化后相應點位的坐標,隨著點位更新數量不斷增加,地圖精度可以得到較大改善[1]。
1.2 航空攝影數字化
利用測區航攝像片、影像數據、航攝儀校驗文件及其相關參數以及現有地形圖數據,通過建立數字模型,并利用相應的成圖軟件,也可獲得數字化地形圖。由于航攝成本較高,這種方法特別適合面積較大的城市密集地區數字化成圖,如果測區較小且偏遠,數字化成圖成本太高,可采用下述地面測量數字化技術。
1.3 地面測量數字化
利用全站儀、GPS接收定位儀等設備進行地形測量,再將野外測量獲得的數據輸入到計算機中,由數字化成圖軟件進行處理、編輯和成圖,這種數字化模式就稱為地面測量數字化。目前,主流模式是采用“GPS+全站儀+計算機”的全數字化地面測量方式,也是測量精度最高的一種模式。下面主要探討地面測量數字化技術的有關內容。
2 數字化地形測量的實施過程與質量控制
2.1 控制測量方法
控制測量包括平面控制測量和高程控制測量兩部分,隨著GPS技術與全站儀的普及,平面控制測量主要采用靜態GPS配合導線法、動態GPS(即GPS RTK)直接測量圖根點、單一導線或導線網法等,高程控制測量采用水準測量、三角高程測量、全站儀直接高差法、GPS高程擬合法等。下面以平面二級導線控制網、高程四等水準測量為例進行說明。
平面控制首級采用四等GPS控制點,故應先建立測區GPS控制網。GPS接收機分單、雙頻,單頻機價格便宜、操作攜帶方便、比較耐用,但測量精度易受電離層、對流層延遲影響,并且快速靜態和動態測量的觀測時間較長,雙頻機優缺點正好相反。本方案采用單頻機測量,以4臺GPS接收機邊連式連接施測。每個觀測時段,設置2臺GPS機為固定站,另外2臺為流動站,然后循環移動觀測,一直測完所有點。測量時控制衛星截止高度角≥150°,衛星觀測數量≥4,PDOP≤6,數據采集間隔15″,對中誤差≤2mm,天線高差值≤3mm[2]。采用隨機軟件解算、平差,得到測點坐標。所有測點都以永久性標石建立。
在GPS控制點基礎上布設二級導線網。導線點位位于GPS控制點之間,連成節點網。運用方向觀測法,水平角觀測一測回,邊長單程觀測兩測回,邊長每測回讀數4次。測距儀精度為Ⅰ級,mD≤5mm。每個測點都進行編號、記錄與整理,以確保數據滿足限差要求。主要控制項目有驗算方位角閉合差、導線相對閉合差及測角中誤差。限差滿足要求以后,進行平差和精度評定,產生導線網的精度指標、最弱點精度數據。按照《城市測量規范》(CJJ/T 8-2011)二級導線導線全長相對閉合差≤1/10000,方位角閉合差應在″范圍內,其中為測站數。
高程測量采用水準測量,雖然GPS高程擬合法比較便捷,但精度較差,不滿足測量要求。高程測量以已知水準點起測,通過水準觀測將平面控制點布成四等水準網。水準測量應采用自動安平水準儀及中絲讀數法,精度能滿足四等水準測量要求。控制i角誤差<20°,讀數方法采用中絲法,直讀距離。并以“后-前-前-后”順序進行觀測。若無固定點時,應加尺墊觀測。水準儀安置妥當后,即應精確整平圓水準器,但在觀測同一站點時,不得重復調焦,并且各測段的測站數量應為偶數。數據輸入計算機進行平差、精度評定,最后得到高程控制點數據。按照《城市測量規范》(CJJ/T 8-2011)四等水準測量閉合差精度范圍平原、丘陵地區應控制在mm范圍內,山區控制在mm范圍內,其中為附合路線或環線長度(km)。
2.2 碎部測量方法
碎部測量可采用動態GPS技術,但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用于大比例尺測圖時精度不易保證,采用全站儀再加上偏心觀測精度更易保證。目前,全站儀碎部測量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數字側記模式,由全站儀采集碎部點位數據,電子手簿或PC卡記錄測點數據,室內作業時利用采集到的數據配合外業草圖進行數字化繪圖;另一種是電子平板繪圖模式,全站儀與平板電腦或筆記本電腦組合施測,利用軟件完成繪圖,也就是邊測邊繪、一次成圖。后面一種方法應用更為便利,利用極坐標法采集到碎部大部分坐標數據后,通過軟件中的方向交會、距離交會、十字尺測量法等功能可計算出其余各點的坐標數據,再利用軟件等高線繪制功能,最后得到數字化圖。這種方法外業測量非常靈活,遇到村莊、復雜地形時不必嚴格按照順序跑點,可以就近跑點測量,即使遇到阻擋看不見跑尺員,繪圖員也可就近支站、定向,指揮跑點人員利用地形完成測量。
2.3 測繪軟件與數據處理
數字化測量及成圖的關鍵環節之一是選用合適的軟件。目前,相關軟件種類較多,如南方CASS系列、廣州開思、武漢瑞得RDMS系列、北京威遠圖、清華山維等。這些軟件主要基于AutoCAD平臺開發的專用測繪軟件。CASS系列特別適用于外業利用電子平板采集數據,內業利用軟件編輯成圖的場合。RDMS系列軟件是在GIS平臺上開發的測繪軟件,既可利用電子平板,也能利用電子手簿或全站儀內存。其他軟件特點可查閱相關產品說明。
下面以CASS系列軟件說明數據處理過程。先將全站儀或電子手簿、電子平板中的數據傳輸到計算機中,目前大部分成圖軟件都有這個功能,沒有也可使用專門的傳輸軟件。CASS具有展點、連線、勾繪等高線等功能,完成圖形編輯以后保存,然后打印出地形圖供外業檢查巡視。外業按照規范進行自檢,主要是查漏補缺和改錯更正。然后對地形圖進行分幅處理,如50×50分幅或40×50分幅。經過圖廓整飾、核對無誤后,即可輸出打印。
2.4 成果檢查驗收方法
數字化地形測量成果的檢查驗收實行三級檢查、一級驗收制度[3]。三級檢查是指作業單位對測量成果進行自檢、全檢和專檢,外業記錄、平差結果、原始圖件、數字化圖等由作業組自檢,或與其他作業組進行互檢。在完成自檢的基礎上,由作業隊實施全檢,作業人員必須對檢查中的問題認真修改。通過全檢后,還必須進行專檢。專檢由作業單位專職質檢人員組成的檢查組負責,組長必須由作業單位負責人親自擔任。三檢合格進入驗收階段,經驗收通過后才能交付使用。檢查驗收內容包括文字部分、控制測量部分、地形要素測量部分、電腦數據資料部分等,依據這些內容進行質量評定和計分,只有超過規定的分數才能認定為合格。
3 數字化地形測量方法應用
3.1 項目概況
某測區南北長1750m,東西最寬處約540m,面積約595297m2,標高+334m~+276m。
3.2 測量環境
采用全站儀與GPS-RTK聯合測繪地形圖。全站儀采用6″級,其固定差≤10mm,比例誤差≤5ppm。GPS-RTK測圖平面較差≤5cm,高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