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云陽縣委黨校
摘要:中國作為一個有十三億人口的超級大國,吃飯問題一直是黨和政府高度關注的焦點問題,在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確定的六大任務中,將保證糧食安全放在首要地位,要求我們樹立新的糧食安全觀更注重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并將糧食質量安全提至與產能同樣重要的位置。本文分析了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并提高糧食自給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糧食安全;有效供給;農業現代化
一、糧食是保證人們生存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活資料,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物質資料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資料,也是社會穩定和發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今年的中央兩會也是把糧食問題放在了首位。習近平指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由此可見,在21世紀,保障糧食安全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首要任務。
我們國家人口眾多,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所以吃飯問題是我們國家的頭等大事,加上我國大多數人口在農村,糧食充足、農民、農村才會穩定,國家有糧食也才會穩定。
農業現代化實際上也包含著糧食安全水平的提高,糧食安全水平的提高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沒有國家糧食安全與糧食生產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實現農業現代化,有專家認為糧食安全水平是衡量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糧食問題備受高層關注。據有關資料表明,我國對國際糧食市場的依賴度在不斷加大;云陽與全國的情況相類似,由于農業比較效益低,大量農村青壯年農業勞動力大量外出,導致市場上相當部份糧食都是從外地購入,所以糧食生產同樣是應當重視的一個大問題。
二、必須提高國內的糧食有效供給能力
從目前情況看,農業發展方式還存在一系列與糧食增產不相適應的環節。例如,土地利用方式粗放,水利基礎設施陳舊,由于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一家一戶的生產組織方式落后,不能有效的組織起來以抵御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加之糧食流通體系滯后,科技支撐能力不足等等,雖然實現了糧食產量十年增,但仍然不能保證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
由于大力實施產業升級,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而工業化城鎮化建設對糧食生產必然產生一種“擠出效應”。國際經驗表明,經濟增長和結構轉型會導致糧食消費增長和糧食生產比較優勢下降。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對農業生產也造成了巨大壓力,對本就不穩固的糧食安全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工業化城鎮化的加快推進,交通等各種建設用地也在不斷蠶食耕地:中國國土資源公報顯示,2009年全國批準建設用地57.6萬公頃,比上年增長44.6%。同樣,由于建設城鎮建設及公共交通建設、工業的發展、退耕還林等項目建設,同樣云陽的耕地也由上世紀80年代的120萬畝減少到現在的60多萬畝。土地資源的有限性對糧食生產必然產生的“擠出效應”——直接造成耕地面積減少、糧食供給能力減弱。
三、保證滿足國人的糧食需求必須主要立足于國內供給
世界糧食市場供給無法有效滿足我國的糧食消費。稻谷是我國口糧消費的主體,據有關資料表明,稻谷占國人口糧的消費的近60%,消費量每年為3700-3750億斤,而國際市場大米貿易總量也就是500-600億斤,僅占我國大米消費量的15%左右,通過國際市場調劑的空間十分有限。此外,世界糧食生產量與消費量并不同步增長。有專家測算,近10年來全球谷物消費需求增加2200億公斤,年均增長1.1%;產量增加1000億公斤,年均增長0.5%。目前,世界谷物庫存消費比已接近30年來最低水平。世界主要糧食庫存消費比屢創新低,糧食供給緊張狀況難以緩解。
世界主要產糧國也進一步強化了對糧食出口的政治干預。近年來,由于受到自然災害影響和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一些糧食主產國頒布了糧食出口禁令,就必然影響全球糧食供求關系,給我國糧食供給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在2008年糧食危機中,一些國家不負責任地將糧價上漲的原因主要歸于中國等新興國家消費的增長。
“糧食武器”已成為個別西方國家控制我國的重要手段。我國加入WTO以后,農產品市場逐步放開,不可避免地受到“糧食武器”的干擾。中國需要養活13億人口,城市擴張和工業擴張又加劇了耕地的流失,復合肥料的大量使用造成農業生產率下降,加之伴有水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加劇等問題。所有這些結合起來,已經足以迫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無奈地受限于糧食。美國國際觀察員萊斯待·布朗曾經提出“誰來養活中國”的論斷,在國際上引起巨大反響。個別國家也把“糧食武器”作為控制我國的戰略選擇。
四、提高糧食自給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幾點建議
糧食已經不僅只是一種生活必須品,一種普通的商品,世界各國已經將糧食作為一種戰略物資對待,因此保障糧食供給,提高糧食自給率,已經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保障國家安全的一項重要工作。
1、樹立食物安全觀念,提高食物產品質量安全。我們要著力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治理,避免工業廢水廢棄物對農業的污染;推進特色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堅持市場導向、龍頭帶動和科技支撐,不斷提高優質特產農產品的規模和質量;提高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暢通劣質產品退出制度,加強生產安全認證制度、質量安全信息追蹤制度和食品衛生保障制度,強化市場監管,努力構建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綠色無公害產業鏈條。
2、嚴格保護農業生產資源,加大對農業的投入。由于糧食政策和資金投入主要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可控的人為因素,所以真正制約糧食生產的硬件是水資源和耕地資源。提高糧食生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能夠提高全社會的福利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因此我們必須嚴格保護生產資源,加大對農業的投入。要嚴格執行耕地保護制度;按照糧食生產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原則,抓好水土保持和生態建設,堅持走節水增產的道路;各級政府要繼續實施有利于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支農政策。通過資源保護和政策激勵,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綜合收益,充分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政府重農抓糧兩個積極性。
3、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在我國耕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提高糧食單產成為提高產量的惟一途徑;而提高糧食單產主要有增加農業要素投入和推動科技進步兩種途徑,在物質投入邊際效益不斷下降的情況下,現代科技必然成為糧食增產最重要的戰略舉措。因此,要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加快農業關鍵技術成果的集成創新、中試熟化和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應用,研發具有在生產中具有普遍應用價值和大面積推廣應用、安全可靠的新品種,健全糧食技術推廣和服務體系,強化農業科技的支撐作用,增強糧食有效供給能力。
4、促進糧食文明消費,調控飼料工業用糧。要運用社會輿論力量,營造“愛惜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氛圍,提倡文明、適度、節儉的糧食消費方式,反對鋪張浪費,制止非理性消費行為。采取科學有效措施,優化從收獲源頭到餐桌消費全過程節糧,減少糧食損耗。要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優先保證小麥、玉米、大豆、水稻等農產品滿足口糧需求,優先滿足用于畜牧業發展的飼料用糧需要;在保障口糧和飼料用糧的前提下,制定完善生物燃料和糧食深加工市場調控和規劃指導意見,改進糧食生產工藝,完善質量標準體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工業用糧適度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