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投資系國民經濟學 南京
摘要:隨著我國銀行業的對外開放,中小商業銀行面臨著來自國內大型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多重壓力,為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應對中外資銀行全面對等的市場競爭,我國的中小商業銀行紛紛積極、大膽地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研究中小商業銀行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動因及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對其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小商業銀行;境外戰略投資者;動因;影響
中小商業銀行是我國金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們的存在和發展,有力地促進了銀行體系競爭格局的形成和發展,給我國銀行業帶來了更多的活力。然而,與大型商業銀行相比,我國中小商業銀行自身的現狀并不容樂觀,不少中小商業銀行依然存在著經營規模相對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弱,經營管理水平較低,公司治理結構不太合理、內部控制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進而導致了其不良資產比率、風險集中度、經營成本和損失過高,業務盈利能力、資本補充和自我發展能力較低,在與大型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
一、中小商業銀行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動因
1、解決發展過程中自身面臨的問題,提高其競爭力。
由于各種原因,我國中小商業銀行從成立起就就普遍面臨著以下問題:
(1)資本金的增長與規模的擴張不對稱,資本充足率遠未達到要求。中小商業銀行大部分組建時間短,國家扶持力度比較小,普遍存在資本金不足等問題,如2004年深圳發展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僅為2.32%,杭州商業銀行也僅為6.37%;按照銀監會的統計,截止2003年11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平均資本充足率為7.35%,112家城市商業銀行的平均資本充足率僅為6.13%,均低于巴塞爾協議的8%的最低要求,更低于國外同業平均12.25%的資本充足率水平。
(2)業務品種單一且趨同,金融產品缺乏特色,特別是信用衍生產品的開發和運用相對滯后。傳統的存、貸、匯業務仍占大多數中小商業銀行收入的絕大比重,而新型的中間業務、個人業務、信用衍生產品還處于開發探索階段,金融服務尚未完全貼近中小企業和居民個人。
(3)缺乏戰略規劃,市場定位雷同,沒有形成市場型的特色分工體系。長期以來,一些中小商業銀行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對自身優劣評價不全面,缺乏合理的戰略規劃,對市場缺乏細分和組合分析,忽視了各自發展時間的長短、經營規模、人員素質、所處地區的經濟發展特色和金融競爭環境等方面的差異,盲目與國有商業銀行以及相互之間爭地盤、搶客戶,正逐漸失去其自身經營靈活的特色,最終失去自己的競爭力,失去市場份額。
(4)銀行公司治理存在缺陷,內部控制能力不足,管理粗放。很多中小商業銀行雖然進行了股份制改革,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障礙,中小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與巴塞爾銀行公司治理準則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小商業銀行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營班子和監事會各方職責不夠明確,無法達到有效制衡。對于城市商業銀行而言,在城市信用社的多級法人制向城市商業銀行一級法人制轉型中,由于在資產、負債處置和經營管理層以及其他人員的安置上方式不當,導致內耗嚴重,沒有起到對高風險城市信用社的風險進行化解的作用,部分分支機構因為過高的不良資產比重甚至出現支付危機。所以,內部治理結構上的先天缺陷也是制約中小商業銀行發展中的一個主要問題。
因此,隨著我國銀行業的逐步開放,中小商業銀行面對自身發展過程中難以解決的各種難題紛紛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希望利用境外戰略投資者的一些先進技術、管理經驗等進一步提高自身競爭力。
2、國內金融市場環境的變化,導致銀行業競爭更加激烈。
(1)來自于大型商業銀行的競爭壓力。國有商業銀行相繼通過股改、引資上市后,其資本、網點和人才規模等優勢進一步顯現,整體經營活力不斷增強。截止2008年底,全社會金融資產的50%多仍集中于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同時,大型商業銀行利用其自身的優勢在全國精簡并調整自己的經營網點布局,爭奪中小商業銀行當地的優質資源,致使中小商業銀行生存困難。
(2)來自于農村信用社、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郵政儲蓄銀行等機構以及同質銀行的競爭壓力。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深入城鄉腹地,在一些業務范圍上,如對“三農”和一些鄉鎮企業的信貸支持等,其競爭優勢不可小覷;加之繼續不斷深化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改革,如信托投資公司經過清理整頓后,業務發展逐步走上正軌,這一類金融機構的發展和融資途徑的拓寬給計劃擴大覆蓋率和經營范圍的中小商業銀行帶來了直接的競爭壓力;各中小商業銀行,特別是股份制商業銀行紛紛進行戰略引資、上市,加大金融創新力度、加快戰略轉型,整體競爭實力持續提升,促使各中小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加劇。
(3)來自于外資金融機構的競爭壓力。截至2008年底,46個國家和地區的196家銀行在華設立237家代表處,12個國家和地區的銀行在華設立28家外商獨資銀行(下設分行157家)、2家合資銀行(下設分行5家,附屬機構1家)、外商獨資財務公司2家。另有25個國家和地區的75家外國銀行在華設立116家分行。截至2008年底,在華外資金融機構資產總額1.3萬億元,同比增長7.37%;各項貸款余額7305億元,同比增長5.09%;各項存款余額5974億元,同比增長34.82%。特別是2006年底開始,對外資銀行的限制期結束,外資銀行取得和中資銀行的同等國民待遇,中小商業銀行銀行在管理體制、經營理念、優質客戶資源和人才資源、金融創新、投資與風險管理等方面都會面臨外資金融機構的嚴峻挑戰。
(4)來自于國內資本市場的壓力。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的資本市場迅速發展,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由于直接融資的低成本、靈活性等優勢,以發行股票、債券籌措資金日益成為企業融資的一條重要渠道,從而進一步加大中小商業銀行的貸款營銷難度。
3、我國政府和監管部門對中小商業銀行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大力引導與支持。
2001年以前,我國法規禁止外國金融機構入股中資商業銀行,亞洲開發銀行(ADB)入股光大銀行和國際金融公司(IFC)入股上海銀行經國務院個案審批才得以實行。銀監會成立后,及時依法制定了《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并在實踐中大力倡導引進合格境外戰略投資者,這是中小商業銀行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最活躍的階段。2003年8月25日,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在華外資銀行負責人會議”上表示:“將鼓勵外資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或股權投資者參股中資銀行。”劉明康在“2004年國際投資論壇”上稱:“銀監會歡迎合格的境外戰略投資者按照自愿與商業原則,與中資銀行開展各種股權形式的合作。”與此同時,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在“第八次全國地方金融論壇”上也強調:“銀監會鼓勵城市商業銀行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在整合現有資源基礎上,按市場規則和自愿原則聯合重組,提高整體發展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總之,面對內憂外患中小商業銀行舉步維艱,中小商業銀行在苦練內功的同時,開始積極尋求外部力量的幫助——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借鑒國際銀行先進管理經驗、技術和方法,積極促進其管理模式和經營理念與國際先進銀行接軌,優化公司治理機制,不斷提升其競爭力和績效水平,不斷發展壯大自己。
三、結論及建議
總之,境外戰略投資者對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同時它也可能帶來相關方面的一些問題。因此中小商業銀行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要從實際出發,選擇正確的引進策略,保持境外戰略投資者股權的適度集中,有效發揮境外戰略投資者對我國中小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改善,促進我國中小商業銀行整體實力的提升。同時,中小商業銀行應爭取在一定條件下與其境外戰略投資者交叉持股或相互持股,增強雙方之間的信任度,為長期戰略合作打基礎,從而減少境外戰略投資者對中小商業銀行發展的潛在風險。
參考文獻:
[1] 任克娟. 新形勢下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的戰略選擇[J]. 河北金融,2005,(03):13-14.
[2] 莊毓敏. 中小商業銀行的資本擴張與競爭力的提高[J]. 中國金融,2004,(8):49.
[3] 鄭良芳. 經濟金融問題對策研究[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4] 吳利娜. 在開放條件下我國中小商業銀行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 當代經理人(下),2006,(8):18.
[5] 李東衛. 境外戰略投資者給我國銀行業帶來了什么[J]. 經濟,2008,(7):66-69.
[6] 常罡. 對國內商業銀行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幾點思考[J]. 金融理論與實踐,2006(9):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