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寧縣水務局郭墅水務站 224400
摘要:水利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及其所發揮的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農村水利的發展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穩定的大局、改善了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改善了人居環境、美化了農村面貌。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水利;支撐保障;農民群眾
一、我鎮水利建設基本情況
郭墅鎮位于蘇北灌溉總渠以南,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東與阜城鎮相連,北與三灶鎮接壤,東南、西南以大沙河分別和新溝鎮、陳集鎮交界。全鎮落水面積70.7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48萬畝。轄17個行政村,總人口4.61萬。主要水系有射陽河、蘇北灌溉總渠、境內有大沙河、驛馬河、川里河、沿崗河和四通河五條主要排澇河道,下掛小中溝70條,灌溉有驛沙渠、川驛渠、沿川渠、幫家溝等干渠。一般地面真高在2.0-2.4米之間,屬次高地。2003年以來,全鎮共做土方450萬方,匡筑圩區8個,對驛馬河、大沙河、川里河、驛沙干渠、川驛干渠、沿川干渠等6條骨干河渠,以及30條中溝進行了全面整治,加修圩堤36.8公里,整治村莊河塘45個,其中2006—2008年全縣水利工作會議連續三年組織觀摩我鎮的水利建設現場。特別是我鎮采取民主議事大搞水利建設和加強水利工程建后管護的做法經驗,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和《人民日報》等媒體得到推介。到目前為止我鎮共投入水利建設資金3000萬元左右,新建防滲渠道30多公里,新建固定機電排灌站35座,興建圩口閘洞13座,灌排涵洞1000多座、橋梁40多座,植樹20多萬株,解決0.3萬人飲用水安全,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澇、灌溉、降漬四套水利工程體系。
二、水利建設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的作用
通過近幾年我鎮水利建設的實踐來看,水利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及其所發揮的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
一是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穩定的大局。水利設施尤其是防洪設施的不斷完善,在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及經濟社會的大局穩定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是改善了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通過近10年的圩區治理和河道疏浚等水利工程建設,全鎮共改善排澇面積2.5 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5萬畝,增加旱澇保收田0.5萬畝,增加土地復墾面積150畝,新增優質蔬菜、優質稻米等無公害種植基地0.3萬畝,甲魚、螃蟹等特水養殖面積150畝,全鎮年可增加糧食生產能力0.4萬噸,增加農民收入350元左右。工程實施后,灌得上、排得出,農業穩產、高產有了一定保障。
三是改善了人居環境,美化了農村面貌。我鎮大搞河道疏浚、村莊河塘整治、圩堤加固、中低產田改造等水利工程建設時,不僅達到了河道水源清潔、農田成框連片的效果,而且通過將水利建設與鄉村道路建設、中心村建設、電力及通訊稈線架設、鄉村綠化造林等有機結合,使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更趨科學合理、更趨協調統一,改變了農村臟、亂、差的形象,改善了廣大農民群眾的居住環境。
三、當前水利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鎮農村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農村改革不斷深化,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穩步提高,農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但是,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相比,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作為農業“命脈”的水利基礎設施,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相比差距較大,目前,郭墅水利存在的問題還很多,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主要表現在:
1、水利建設的歷史欠賬較多。農田基礎設施欠帳仍然較多,溝、渠、路配套還不完善,影響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擋洪陣地依然薄弱,全鎮8個圩區除大沙河圩區外其它圩區基本無擋洪閘洞、無固定排澇泵站,如再發生像2006年或更大的洪澇災害,經濟損失將非常嚴重。全鎮仍有近35%的大中溝和渠道嚴重淤塞,淤深達1米以上,不僅引輸水能力低下,影響抗旱和排澇,而且也使水質惡化,水源污染,同時農村家河家塘環境低劣,污染嚴重,臟、亂、差面貌依舊。對此,我們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增強進一步做好水利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2、水利建設的組織難度加大。一方面是稅費改革前搞水利建設主要是依靠發動群眾人挑肩抬,稅費改革后“兩工”的全面取消,意味著過去搞水利建設靠行政命令和政府包辦已經不合時宜。即使是對于不出村的、符合上級政策可以搞“一事一議”的水利項目,由于社會基礎不一,群眾素質參差不齊,在實際操作時也有相當大的難度,議而不決的現象經常發生。而對于跨村、工程的實施,由于建設范圍廣,影響范圍大,矛盾比較多,思想難統一,投入無著落,工程難實施。另一方面是群眾難發動。
四、今后一階段水利建設的重點和建議
農村水利是與農業、農民、農村工作密切相關的重要的基礎實施,新農村建設對農村水利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為水利部門,我們必須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為目標,扎扎實實地做好農村水利建設工作,切實加大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綜合整治農村水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今后,全鎮農村水利應做好三項工程:
1、加快河道疏浚步伐,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優良的水環境。由于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特別是鄉村工業的快速發展,近年來農村河道承載著太多的負擔,許多河道幾十年未進行過清淤,淤塞嚴重、雜草叢生、水質惡化、垃圾成堆,群眾呼聲很高。今后幾年,我們將圍繞“清潔水源、清潔田園、清潔家園”的“三清”目標,一方面,抓住省市新一輪河道疏浚村莊河塘整治的機遇,下決心大搞縣鄉河道清淤工程,增加引排和調蓄能力;另一方面,下決心整治農民居住比較集中的村莊河塘,改善日益惡化的農村水環境。
2、加快圩區達標建設步伐,為新農村建設構筑牢固的防災減災體系。無論是農業生產,還是廣大農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都離不開牢固的防洪工程設施做保障,否則萬一發生大洪大澇,新農村建設的一切豐碩成果都將毀于一旦。對標準下降的圩堤,我們將逐年進行加修、加固,所有圩堤的高度確保達到遇歷史最高洪水位不出險。此外,爭取上級配套資金加快圩口閘站的配套建設步伐。
3、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步伐,為新農村建設營造優美的田園風貌。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實施、高效益運行”的原則,搞好中低產田的改造,形成溝、渠、田、林、路合理布置,橋、涵、閘、站、機系列配套的新格局,達到集中連片、系列配套、田間通車的要求,達到健全水系、展示郭墅美田園風貌的目的。
在新形勢下,要保持水利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和保障,應努力做好以下三點:
1、要建立穩定的投入機制。我鎮在全縣來說屬經濟欠發達鄉鎮,如何沖破水利建設的資金缺乏,我們認為有兩個重要途徑。一是上級財政要對經濟落后地區在資金投入上給予傾斜。不僅在項目上給予我鎮照顧,而且要適當調減地方配套資金的比例,以滿足地方的實際承受能力。二是黨委、政府也要根據鎮情實際,立足自我,破解資金不足的難題。
2、要探索新的組織方式。按照農村稅費改革的政策規定,“兩工”取消后,村內集體生產公益事業所需勞務實行“一事一議”,“一事一議”籌資原則上不得跨村使用。我們要轉變觀念,充分尊重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尊重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轉變水利建設的組織方式。
3、要實行農村水環境的齊抓共管。我鎮近幾年把農村水利建設的重點放在縣鄉河道疏浚上,疏浚后的河道水暢其流,但水質堪憂。農村水環境的污染,既是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無序排放所致,也是農田化肥、農藥大量使用和不加控制排放的結果。因此,解決農村水環境的污染問題,鎮水利、農業、村建等部門和農民自身都要行動起來。一方面要重視農村排水、環衛設施建設,搞好新的中心村建設規劃,一方面要控制化肥、農藥等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