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得轟轟烈烈的蘇格蘭獨立公投,以55%的人愿意留在英國結束了。88歲高齡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終于可以松口氣。回想9月14日那天,她打破沉默,在蘇格蘭一座教堂外對民眾說,“希望大家慎重考慮一下未來”,含蓄呼吁蘇格蘭人不要支持獨立,也算盡到了君主的職責。
作為史上罕見的長壽君主,伊麗莎白二世是地地道道的“有福之人”,英國君主頭銜幾次關鍵的“縮水”都與她無關——自打英法百年戰爭以來,英國君主就堅持自己是“法國國王”,這個尊號在1 802年被喬治三世放棄,他承認了法蘭西共和國;英國國號原本是“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如今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一字之差,丟掉的是愛爾蘭南部26個郡,這是1922年的《英愛條約》所致,當時在位的是女王祖父喬治五世,他同意放棄愛爾蘭君主的頭銜;英國喪失“皇冠上的寶石”,允許印度獨立和印巴分治,是在1948年,那會兒,女王父親喬治六世宣布永久放棄“印度皇帝”稱號。
比起祖輩,女王的運氣實在太好了。她在位62年,擁有的君主頭銜不減反增。1952年她繼位時,只有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南非、巴基斯坦和錫蘭(今斯里蘭卡)7國尊她為君主。現在,尊她為君主的國家有16個。如果每個國家給她制作一頂王冠,女王天天更換,一個月平均每頂王冠也戴不到兩回。
但是,這表面的“大團圓”掩飾不住背后的“大離別”。
52年前,女王的7個君主頭銜代表的是舉足輕重的國家。后來,巴基斯坦于1956年、南非于1961年、錫蘭于1972年設立總統,不再尊女王為君主。它們對女王的唯一安慰是留在英聯邦里,沒有一走了之。而新增的12個君主頭銜,代表的是清一色小國,牙買加、巴巴多斯、巴哈馬、格林納達、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圖瓦盧、圣盧西亞、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伯利茲、安提瓜和巴布達、圣基茨和尼維斯,獨立前都是英國的殖民地或自治領。它們雖然為女王增加了十幾個君主頭銜,卻讓英國喪失了十幾塊直屬領地。這究竟該算悲或歡,離或合,只能由女王陛下自己來評判了。
在剩下的4個尊奉女王的大國里,除了本土英國之外,其他3國對女王也是“明尊暗貶”。加拿大1965年以楓葉旗替代有“米”字的旗幟作為國旗,1982年取消了“自治領”稱號,將國慶日從“自治領日”改為“加拿大日”,并于同年取消英國樞密院終審權。新西蘭1977年將《天佑新西蘭》和《天佑英王》定為并列國歌,并在大多數場合使用前者。澳大利亞1984年用《前進,美麗的澳大利亞》替代《天佑英王》作為國歌。
英聯邦的情況也是如此。從威武霸氣的大英帝國變成落寞的英聯邦,這倒霉事跟女王沒關系,它發生在1926年。女王繼位至今,退出英聯邦的僅香港、津巴布韋、斐濟和岡比亞4地,加入英聯邦的卻多得多,就連歷史上從未被英國管治過的莫桑比克和盧旺達,也在1995年和2009年加入英聯邦。還有一些情況類似的國家,比如阿爾及利亞,正等在英聯邦的門外。看上去,這頗有些“大家庭”添丁進口的喜慶。現在,英聯邦已擁有53個成員國(包括尊女王為君主的16國)和1.25億人口。
然而,和女王繼位之初相比,如今的英聯邦更像一個松散的“俱樂部”或“家長會”,大多數成員國從殖民地變成共和國,跟女王的關系越來越遠,比如馬來西亞、尼日利亞、贊比亞等,它們有自己的總統或君主,女王對它們意味不了什么。其中,對女王感情沖擊最大的莫過于肯尼亞——1952年,她在肯尼亞一家樹頂旅館得知父親去世、自己成為女王的消息,那時肯尼亞是英國在東非最穩固的殖民地,此后,英國和當地獨立運動進行了血腥的“茅茅戰爭”,還是沒能阻止肯尼亞共和國成立。
如果把英聯邦視為一個外圈,把尊女王為君主的16國視為一個內圈,那么英倫三島就是核心圈。這次蘇格蘭的公投,是分離之勢結結實實沖擊到英國本土。盡管暫時留住了蘇格蘭,但英國的“內核”已經裂開一道縫隙,誰也不能保證,在女王的有生之年,蘇格蘭會不會再來一次獨立公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