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全的飲用水是人類發展、健康和福利的基本需求,飲水安全保障包括水量安全和水質安全保障兩個方面。但在我縣,這兩個方面的問題正威脅著縣城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事業的發展。本文就造成我縣飲用水安全的因素進行分析,并給出相應的對策措施,為解決我縣的飲用水安全問題作出一定的探討。
關鍵詞:飲用水;安全;探討
安全的飲用水是人類發展、健康和福利的基本需求,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也是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飲水安全保障包括水量安全和水質安全保障兩個方面,由于我縣即賓川縣水污染總體態勢還未能得到有效遏制,水污染程度仍然在加劇,局部地區的水環境狀況繼續惡化,大量因水媒傳播的疾病呈頻發態勢,水污染事件屢有發生。因此,我縣的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安全保障在現階段顯得尤其緊迫。
1.飲用水源地大銀甸水庫基本情況
賓川縣地處云南西部,金沙江上游,屬金沙江南岸的干熱河谷地帶,是四川通往滇西和南亞的樞紐和門戶,是國務院批準的對外開放縣。地勢東西高、中部低,東西兩大山脈縱橫交錯,山與山之間形成10個斷陷盆地。主要河流有納溪河、平川河、煉洞河、清水河、朵背箐河,屬金沙江水系。氣候屬中亞熱帶冬干夏濕低緯高原季風氣候。光熱充足、熱量豐富、干旱少雨,立體氣候明顯。全縣總面積2563平方公里,縣境內東西最大橫距66公里,南北最大縱距82公里,山區面積2136平方公里,壩區面積427平方公里。縣城金牛鎮距州府下關50公里,距省會昆明352公里。
賓川縣城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大銀甸水庫位于縣城的西邊,距縣城大約七公里的大銀甸地區,距鳳太公路約五百米處的地方,水庫庫容為4085.22萬方。東面由非常溢洪道以東200米的叉路口,經魚池公路(含公路)以及后壩田小水庫南面便道至入庫陡槽為界;南面以鳳太路(含公路)為界;西面及北面以1547.7米淹沒線高程外3米寬為界;水庫淹沒線樁高程15457.7米外以下的區域。水庫匯水面積407.8平方公里,水源地水量主要來自地面雨水徑流和雞足山泉水,其中,本區126.7平方公里,引水區281.1平方公里,年平均來水量3226.6萬方,水庫正常蓄水運行水位線1542米,蓄水量3364萬方,水庫高程1545.7米。該水庫的使用功能定位是以農業灌溉為主,兼以防洪、發電、水產養殖、工業供水和城鎮生活供水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供縣城及周邊地區七萬多人民群眾的飲水。
根據規劃要求,大銀甸水庫功能區劃分為一、二級保護區,總面積為13.3平方公里。一級保護區包括水域和陸域兩部份,面積為0.0471平方公里,水域為以取水口為中心,半徑為300米的水域、陸域為取水口側正常水位線以上200米內的范圍。二級保護區同樣包括水域和陸域兩部份,面積為13.2529平方公里,水域為水庫淹沒線樁高程1545.7米外寬以下的區域,陸域為東面由非常溢洪道渡槽以東200米的叉路口經魚池公路(含公路)以及后壩田小水庫南面便道至入庫陡槽為界;南面以賓關公路北面(含公路)為界:西面及北面以高壓輸電線為界。
2.賓川縣城居民飲水安全狀況不容樂觀
2.1 水量仍然困擾著縣城的發展
我縣水資源短缺,很多地方仍然存在資源性缺水問題。自2009年入秋以來,我省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這場災害持續時間長,給全省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旱情嚴重困擾著廣大群眾。賓川縣是云南省有名的旱區,今年以來,比前幾年更為嚴重的旱災旱情仍在持續,賓川境內水庫干涸、河溝斷流、水源枯竭、田地開裂、莊稼枯萎、飲水告急,給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困難。因此,原先以煉洞河和大營河來水為主的縣城飲用水源地,近年來只能依靠洱海水來水主要,從而使縣城飲用水源地的抗風險能力變得十分脆弱,加之我縣的水資源戰略儲備不足,備用水源沒有得到落實,沒有備用水源,也沒有開展有關的規劃,同時又缺乏相應的應急情況下的生活用水水量保障工程或管理預案,在出現極端情況,常常只能采取臨時應對策略,缺乏制度性長效機制。導致現在在水量的保障方面出現了問題,水量的嚴重不足成為困擾著縣城發展的因素。
2.2 賓川縣城飲用水水質問題突出
賓川縣城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大銀甸水庫水體水質的要求,依照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的規定,水庫水域一級保護區應執行Ⅱ類地表水水域環境功能和保護目標,二級保護區應執行Ⅲ類地表水水域環境功能和保護目標,水庫水體監測評價指標為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基本項目24項,補充項目5項,總計劃29項。多年來,大理州環境監測站一直對我縣縣城的集中式飲用水地大銀甸水庫的水質進行監測,在全部監測指標中,除總氮外,全部符合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基本項目和補充項目的標準限值,符合《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歷年以來,依據州環境監測站對賓川縣大銀甸水庫水體水質進行監測,在監測指標中,總氮的值全部超標,其余監測指標符合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基本項目和補充項目的標準限值,符合《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從而導致賓川縣城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體水質超標,為劣Ⅴ類水體水質(見下表)。
歷年總氮監測指標值表
數值及標準
監測時間
標準限值(mg/l)
監測數值(mg/L)
超標倍數
監測
點位
2005.6.6
0.50
1.11
2.22
取水口
2011.6.8
0.50
5.32
10.6
取水口
2012.12.6
0.50
6.45
12.9
取水口
2013.12.21
0.50
6.35
12.7
取水口
2014.9.16
0.50
6.90
13.8
取水口
3.縣城飲用水源地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
3.1 地表水來水量不足
水庫匯水面積407.8平方公里,水源地水量主要來自地面雨水徑流和雞足山泉水,其中,本區126.7平方公里,引水區281.1平方公里,年平均來水量3226.6萬方,這是正常年份的來水量,但自2009年入秋以來,我省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賓川縣又是云南省有名的旱區,由于旱情的原因,賓川境內水庫干涸、河溝斷流、水源枯竭、致使縣城飲用水源地主要來水的煉洞河和大營河沒有來水,飲用水源大銀甸水庫來只有依靠洱海水,而洱海來水多用于農業灌溉,只有少量的來水才進入到縣城的飲用水源地大銀甸水庫內,導致了縣城的飲用水水量的不足。
3.2 地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工作薄弱
水源地污染根本原因是污染治理力度不足。利用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水質調查評價數據對地表水水源地污染狀況進行分析,說明我國的水源地污染排放致使全國有近四分之一的地表水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不合格。我縣的縣城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大銀甸水庫的水質在很大的程度是受到來自庫區和水庫匯水區的農業面源上的污染,主要體現為總氮的超標,這部分的污染在治理上有很大的困難。因此,切實執行《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利部關于《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關于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的有關污染控制規定,遏制飲用水水源地污染混亂狀況的現象,是水源地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
3.3 沒有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我縣縣城飲用水源地大銀甸水庫,根據《水功能區劃》屬于飲用水水源地,按照有關規定,不得在庫區開展任何與水資源保護無關的開發活動。但庫區開發資源豐富,庫區管理部門期望通過適度開發資源,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因此,將縣城的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大銀甸水庫水體對外承包給開發商進行漁業養殖,開發商在利益的驅使下,在大銀甸水庫內進行無序的水產養殖,沒有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導致了水庫水質總氮的超標。
大銀甸水庫這樣的開發與保護的例子在全國來說都具有普遍的現象,只不過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在北京官廳水庫、秦皇島洋河水庫,我們可以看到流域上游的開發活動需求與水庫供水區的保護需求間的矛盾。官廳水庫因上游污染排放相對嚴重,水質狀況惡劣(2004年全年水質為Ⅴ類,富營養),不得不退出北京市飲用水供水水源地行列。秦皇島洋河水庫近年來,隨著入庫水量減少,加之上游和庫區周邊農業發展和村鎮人口的增加,向水體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使水質成為Ⅳ~Ⅴ類,夏季“水華”嚴重,水體呈重營養化狀態,嚴重威脅秦皇島市及北戴河中央暑期辦公的供水安全。水庫水體內屬藻型濁水富營養化狀態,水體生態系統功能脆弱且嚴重失衡。在于橋水庫、潘家口水庫等水庫,網箱養殖曾經或正在與飲用水功能爭奪寶貴的水面,投放的是大量的餌料,漂浮的是藻華的“綠油”(在滇池人們形象地稱為“海油”),流出的是污臭的原水。
事實證明,水源地的飲用水功能對污染類功能開發具有排他性,如果這一特性能得到尊重,則飲用水功能可以受到較好的保護。因此建立完善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在各級保護區劃中,制定限制開發活動的制度和周密的污染控制措施體系,可以為水源地水質保護提供切實的保障。
3.4 水源地保護區制度不健全
國外發達國家在水源保護區方面經過長期實踐,探索出一系列保護飲用水水源地的規范、政策與法規,保護區的劃定原則與方法,以及分區保護的實用工具等。保護區劃定因素包括水源地的物理特性(地形、水體類型、土壤類型、水文地質等);水源地邊界區域;保護區內的土地所有權;土地置換等。這些經驗表明,流域生態系統保護是水源保護區成功的前提,保護方案的落實是水源地保護成功的關鍵。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三十三條要求“國家建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并采取措施,防止水源枯竭和水體污染,保證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條規定“省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劃定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保護區。”但是根據初步調查,有些省區水源地區劃工作開展得較好,如江蘇,浙江、湖南等省區城市水源地保護區區劃比例接近或超過95%,但內蒙、廣東、湖北等省區城市水源地保護區劃比例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因此水源地保護區制度的建設仍然任重而道遠。
我縣縣城的飲用水源保護情況也是如此。在保護飲用水源地方面,我們只能依據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而沒有相應的管理辦法和措施,以及相應的管理制度,因此,我們保護縣城的飲用水源地同樣是任重而道遠。
3.5水質監測評價能力不足、公眾參與程度不夠
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監測、評價及信息共享是保障飲用水安全的基礎,得到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重視。但在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監測、評價及信息共享等方面,我縣的水源地水質狀況評價結果仍然屬于不能公開的信息。由于區域利益影響或監測能力(當然包括經費)不足,水源地水質狀況的監測覆蓋的范圍遠不能滿足要求,再加上我縣的水源地水質監測、評價較少考慮污染源風險,同時,公眾參與程度也不夠,難以揭示我縣的飲用水源地的水質狀況。
3.6 飲用水水源地水污染突發事件應急能力薄弱
我國在多部法律法規中對水源地保護、管理做出了規定,包括污染防治、污染突發事件處置、水源地水質公報制度等。但我國水源地保護中較少考慮污染源的風險評估,預警和應急制度的建設嚴重滯后,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2005年11月13日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及其對沿江兩岸城市飲用水水源地的影響,提醒我們應該及時總結教訓,亡羊補牢,從法制建設和科技支撐兩個方面,系統地研究建立突發性水污染事故應急管理體系問題。我縣的飲用水源地在這些方面也同樣存在著相應的情況,我們沒有相應的應急管理體系,飲用水水污染突發事件應急能力薄弱,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4.保障我縣飲水安全的主要對策
4.1 系統普查、摸清情況
應在縣水行政主管部門的組織下,在現有工作基礎上,在全縣開展一次飲用水安全大普查,在常規水質水量調查基礎上,重點調查評價有毒有機污染問題,摸清情況、發現問題、找出原因(污染源)、評價危害,為制定措施奠定基礎。
4.2 全面規劃、落實措施
要將飲水安全作為水資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依據,建立面向飲用水量安全和水質安全的水資源配置格局。全面進行飲用水資源的規劃,規劃的基礎是調查,在摸清問題的基礎上,針對問題的類型和嚴重程度進行科學的規劃,落實措施和有關的支撐資源,如資金、技術、政策、市場、人才等。
4.3 利用好國家和社會兩個資源
飲水安全保障需要實實在在的工程建設。要在資金上保障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就需要區分和利用好國家和社會兩個資源。區分出什么工程需要國家(包括中央和地方)財政支持,什么工程可以通過融資解決資金問題。受益者如何分攤成本和鼓勵其參與等,都需要研究建立良好的有激勵性的機制。
管理方面也要分清行業管理和企業管理的差異。政府要加強飲用水安全的行業管理,企業管理可以由有關的協會進行。
5.結束語
通過對我縣飲用水源地安全問題的分析,在分析賓川縣飲用水現狀和找出飲用水安全存在問題原因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對策措施,相信通過對對策措施的落實,我縣的飲用水存在的安全問題會得到一定程度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