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一座著名的僑鄉,留下了多少華僑的印跡。穿梭在熙攘的街頭,帶過車水馬龍的喧囂,目光在搜索。停駐在一百零九號的店前,看不到目的地——李公館,連一點的斷瓦殘片也沒看到,儼然它已消失了。觸摸不到歷史塵埃的厚重感,唯有閉目凝神,呼吸著蕩滌的空氣,遙想曾經,然后心存敬仰。
這個現今被稱為“新華西路”的地方,曾經是一代華僑李萊生的故居。說是故居,其實不然,此地如今已高樓林立,商店琳瑯,任何李公館的痕跡也看不到了。之所以還到新華西路來,是我們抱著不妨一探的心思,故地重游,希望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罷了。現實無法守住過去,但我們卻能從現實中了解到過去。走在新華西路的小巷里,望著這片天空下的土地,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李萊生(1922—1994)當年在此的情景。
1922年的漳州薌城,在這里降生了二十世紀整個東南亞最重要的發展人物之一——“橡膠大王”李萊生。李萊生少年就讀于漳州,早年跟隨父親前往馬來西亞發展橡膠種植業,由于經營管理得當,后來成為東南亞“橡膠大王”。幾十年的努力一筆帶過,真正懂的人又有幾個可以掂出其中的分量來?旅居異國他鄉,生存即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更何況是創業建樹!每每提及中國華僑在外拼搏的血淚史,我們被他們勇敢和忍耐的品質所折服,也為我們來自同一個民族而自豪不已。
雖然李萊生身居海外,但他情懷桑梓,特別對漳州薌城祖居地懷有深厚感情,從一些記載中我們看到了李萊生不遺余力的對家鄉的支持和幫助。民國22年(1933),當聽到漳州崇正中學經費不支、校長林文彬赴南洋募捐時,李萊生慷慨解囊,李萊生父子捐贈800叻幣(折值1萬銀元)作為教育經費。在李萊生人生的后期,他曾三次專程回漳祭掃祖墓。在他身上,我們感受到了地道的閩南人情味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中經久傳承的孝義精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國際反華勢力對新生的中國實行封鎖禁運,而李萊生想方設發通過第三貿易渠道,轉口出售大批橡膠制品和半成品,支援新中國的經濟建設。一顆炙熱虔誠的中國心幻化成一股救國的力量,當今時代我們仍需要向他看齊。
關于李公館主人公——享譽東南亞的橡膠大王李萊生的創業歷程,還有一個厚重而機遇難求的歷史背景。欲睹時代如何締造風云人物,時間還要倒回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個時期的馬來西亞是一個充滿淘金機會的寶地。李萊生正是在這個時候一躍而起,懷揣著鴻圖大計,一步一步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綜觀馬來西亞其他巨富的發家史,基本上也是在這時期步入正軌的,他們分別是糖王郭鶴年、摩托大王駱文秀、云頂賭場主人林梧桐、銀行業大亨鄭鴻生。回顧整個橡膠王國的建立,從大的方面看,可以說是李萊生把握住了歷史機遇:1957年,日軍南侵馬來西亞,(英國曾經殖民統治馬來西亞,日本作為東南亞聯盟國參戰)擊潰了英國外資壟斷的頭盤商制度,給本地的商人提供了出頭的機會。李萊生以敏銳的意識決定放手一搏,在馬來西亞獨立后,趁英商撤退,大量收購他們留下的橡膠園。其中,當年李萊生如何通過迂回的方式控制吉隆坡甲洞這間種植公司,早已成為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當然,一代橡膠大王的成功與其本身的興趣也脫不了干系。李萊生出生在錫礦世家,但他對錫礦不感興趣反而是抓住時代契機,轉投橡膠業,大有收獲,成為馬來西亞華裔中最大的橡膠園主。目前,李萊生的家族在馬來西亞控制四間掛牌種植公司,從馬來半島到東馬旗下擁有種植土地達20多萬英畝。
八十年代,李萊生又向中國出售橡膠、棕櫚油等貨物,促進中馬外貿交易。李萊生是馬來西亞議會上議院議員,丹斯里拿督,同時作為吉隆坡甲洞集團主席,在實現中馬兩國建交的事務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82年8月,李萊生接受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的邀請,率馬來西亞議會代表團首次訪華。在北京訪問期間,李萊生受到葉劍英委員長接見,并用客家話直接交談發展中馬兩國的友好合作和經濟貿易關系。隨后還率團訪問了杭州、廣州、廈門、漳州,促進中馬外貿交易。1988年,李萊生被評為“馬來西亞十大企業家”,并獲得馬來西亞政府首腦慕沙希旦的嘉獎,成為國際知名橡膠實業家。
從1991年到1993年,李萊生先后三次回國訪問,考察長江三角洲和中原地區,決定在上海浦東經濟開發區籌辦甲洞集團公司在中國的第一個分企業。1994年,李萊生終其一生,帶著對祖國的期盼、對故鄉的祝福與世長辭,享年七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