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氣象學還不是一門成熟、獨立的學科,古代的氣象學家常常也是數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陰陽學家,甚至可能是軍事家、醫學家、發明家。古代史料記載的涉足氣象研究的學者不計其數,很有名氣、成就卓著的至少有以下六位:
呂尚,大約生活在公元前1139-前1010年,史書稱太公望,姜姓,是中國古代有文獻可考的第一個軍事氣象大家。所著《六韜》強調軍事統帥指揮和戰法戰術都要充分利用氣象環境和天氣變化,他的軍事氣象思想給后世以深刻影響。他創造了三十節氣系統,即太公古法,為秦漢時代二十四節氣定型起到先導作用。
管仲,生于公元前725,卒于公元前645年,官居齊相,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經濟學家,被譽為“圣人之師”和“華夏文明的保護者”。他強調自然規律而否定天命,把氣象知識應用于土地開發、農業抗災和軍事征伐,提出“天時、地利、人和”著名的政治軍事觀點。著有《管子》一書。
李淳風,官居太史令,是唐代杰出數學家、天文學家和氣象學家,公元645年作《乙巳占·侯云法》,記載了測風環境、測風工具和測風辦法,是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定級的人,比英國的“蒲福風力等級”早了一千多年。李淳風還和袁天罡共著《推背圖》,以其準確的預言而聞名于世,堪稱社會歷史版的中長期天氣預報。
沈括,北宋翰林學士,精通天文氣象,著有《夢溪筆談》。他善于預測天氣演變,研究氣候變遷,對虹霓、蜃樓等大氣光現象都作過科學解釋,還用各地古生物化石佐證滄海桑田的地理變化,推斷地質和古氣候變遷。在各地考察的過程中,沈括還發現了石油,也就是《夢溪筆談》中所述的可以燒火做飯、點燈取暖的洧水。
秦九韶,1247年完成著作《數書九章》,書中闡述的開高次方和解高次方程,領先英國霍納五百多年。該書第二章為“天時類”,其中“天池測雨”所描述的“天池盆”已經和現代氣象觀測所使用的雨量筒非常接近了,而方法上則采取“平地得雨之數”來度量雨水,堪稱世界上最早的雨量計算方法,為今后的雨量測定奠定了理論基礎。
黃履莊,公元1656年出生,清代發明家,發明或改進過許多光學儀器(如探照燈、望遠鏡、顯微鏡),也發明過許多“驗器”,其中的驗冷熱器,就是現代“溫度計”的雛型;而驗燥濕器,就是現代“濕度計”的雛型,利用弦線吸濕伸縮的原理,測量空氣中的濕度,這比瑞士人索修爾發明的毛發濕度計,早了一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