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批的無私“異類”
說起慈善,像許多習慣奉獻愛心的人一樣,56歲的胡紅娣并不覺得自己是有意為之。
1986年,28歲的她下崗后,租了個水果攤,開始當個體戶。那時,丈夫曾健強還在工廠工作,公公婆婆身體不好。胡紅娣和丈夫說好:“你拿一份穩定收入照顧家里,我來管鋪子。”
她每天凌晨3點起床去進貨,一趟得拉幾百公斤,一車拉不完,還得跑兩三趟。做這生意雖然辛苦,但每月收入是在廠里時的兩倍。和她一起做的好幾個人賺到錢出國了,就她的日子始終緊巴巴的,因為她的錢幾乎都捐給了別人。
1989年,街道附近的霞芳孤兒院發起“給孤兒一個家”活動。她第一次看到許多四肢有缺陷、被父母拋棄的孩子。一個叫車杏的小男孩從一樓緊緊跟隨她到三樓,胡紅娣拿糖給他吃,孩子搖搖頭,問他想要什么,孩子看著她說:“我要媽媽。”
剛生下女兒不久的胡紅娣拉起小男孩的手,這才發現,孩子的雙手幾乎沒有手指,她當即把孩子摟在懷里,認他作了兒子。
以后的每個周末,她都會把車杏領回家,給他輔導功課、織漂亮毛衣、做各種好吃的。她每個月給孤兒院500元錢,用于車杏學習和日常開銷,此外,每周再花上100元左右給孤兒院的孩子們送一車水果。這些錢,超過她當時每月水果攤收入的一半。
1994年5月7日,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成立,全國第一家。那時,“慈善”還是小眾詞語,社會上有著不同聲音,捐款獻愛心的人并不多。而胡紅娣此時才知道,她做的事是慈善。
不要回報并非傻
胡紅娣不僅是慈善的先驅者,更是默默無聞的堅持者。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每年舉辦“萬人上街慈善募捐”活動,她都會主動走到勸募者身邊,或多或少向募捐箱里投些錢,然后換回一張紅色愛心形狀的貼紙。這個小小的回報,會讓她心頭一暖。
2008年汶川地震后,胡紅娣立即捐款2萬元。聽說災區很多孩子成了孤兒,她又捐了6000元,并申請領養一名孤兒;長寧區個協每次舉辦活動,比如抗洪救災、為希望工程捐款、為西部地區打水井等,她都帶頭積極捐款;仙霞新村街道為兩名特困家庭孩子成立教育基金,她除了自己捐款,還到處發動;居委會組建敬老院,她又熱心響應;個體協會的會員中,有人因病住院、家中老人去世、店中失竊等需要幫忙的,她都毫無保留地出錢出力。
一次,她看見住在附近的外來媳婦到居委會鬧,想申請低保,還咬傷了居委會干部的手指。所有人都指責媳婦,但胡紅娣總覺得不對。第二天,她拉著居委會民政干部探訪媳婦的家,差點哭出來:“你肯定想象不到,她家里有個女孩,剛上一年級,可身上穿的竟是嬰兒時的衣服,短到了胸口。”胡紅娣硬塞給孩子200元,又幫助這家人申請到了補助。
常常有人到胡紅娣的水果攤來買水果,卻一時給不出錢。她看出對方的尷尬,總是主動開口:“算了,算了,欠著。”多年“欠著”她的左鄰右舍,人數還不少。常有人善意提醒:“不要那么傻了。”胡紅娣笑笑,總是為別人找很多理由,“人家是真的有苦衷。”
許多做慈善的人信奉因果。胡紅娣卻覺得自己的運氣好,總是遇到貴人幫忙,“輪到我時,我又怎么能袖手旁觀。”
有一年,上海連續陰雨,水果攤開不下去,入不敷出,她一開口,個個傾囊相助;公公剛癱瘓時,鄰居主動來幫她帶孩子、做家務;婆婆到菜場買菜,會有陌生人硬塞給她兩只老母雞,說是“給你媳婦的”;5年前她查出腸癌,街道幫她辦理了一次性補助,還有朋友幾經周折為她弄來云南偏方,癌細胞一直受到控制沒有擴散。
助人者自助,胡紅娣體會得真切,這也是慈善給予的回報。
被受助者拉出失獨深淵
1996年,生活剛剛好轉的胡紅娣陷入了人生最大的一次打擊。那天,胡紅娣夫妻倆忙到晚上10點回家,一開門,刺激的煤氣味撲鼻,客廳里,婆婆已躺在了地上,兩人找遍了家,才看到難受地蜷縮在床底的囡囡。
婆婆、囡囡最終沒挺過來,胡紅娣的天塌了。整整3年,她過得恍恍惚惚,“所有打拼,最終就為這一個女兒,以后還有什么奔頭?”她忘記是怎么熬過來的,只記得那些被她幫過的人們都來了,她一次不見,人家就再來一次,始終沒有放棄她。“散散心,去我家住一個禮拜吧。”無數熱情的手伸向了胡紅娣,現在想起來,胡紅娣還是感激,“是朋友們把我拉了出來……”
好人總會有好報,經歷了喪女之痛的胡紅娣,得到的何嘗不是一種好報?在人生難免的各種困境、苦痛中,能有一只手伸出,能有一聲安慰,互持互助、相互分擔,再大的苦痛也會消解。
3年后,胡紅娣終于從失去愛女的悲痛中艱難走出,她第一個想到的是車杏,卻找不到了。胡紅娣打聽到車杏的下落,兩人在崇明再見,“他一個勁說想媽媽,以為我不要他了,聽到他一聲聲叫媽媽,我忍不住緊緊抱住了他。”生活,似乎早已為胡紅娣打開了另一扇窗。
慈善,是生活的鹽
實際上,從當初到現在,胡紅娣做慈善并沒有多宏偉的目標或詳細計劃,對她來說,這就是且只是做好事。因為她見不得別人苦,所以只要知道了,就一定會盡力相幫,“將心比心,誰沒個難處,為別人,也是為自己。”
胡紅娣現在的“女兒”是藏族姑娘卓瑪,2010年在一次演出中偶然遇到。“她就像母親一樣關心我、幫助我,讓我感到無比溫暖。”半年多時間,卓瑪對胡紅娣的稱呼從“胡阿姨”變成了“老媽”。胡紅娣患癌癥住院,卓瑪天天去醫院陪床,一陪就是一個多月。
胡紅娣現在還有個“兒子”叫澤郎多杰,他們相識于2012年年初。當時,胡紅娣在川藏看望援藏干部,多杰作為當地歌舞團的演員,一路負責上海客人們的后勤。勤勞的小伙懂事細心,忙前忙后。當年過完春節,多杰來上海尋找發展機會,胡紅娣偶然得知,多杰平時只能靠擺地攤賣家鄉的特產為生,于是她把自己的一部分店面“租”給了他,不但不要租金,還為多杰的小店忙前忙后,偶爾客串老板的角色,同時幫他尋找唱歌演出的機會。
還有更多的事,她很少說,但一直在做,“做慈善,不是可有可無,對我來說,就像吃飯時的鹽,不可或缺。”
2010年,第四屆上海“慈善之星”評選活動揭曉,那天,擺了20多年水果攤的胡紅娣也站到了臺上。因為她的善良和慈愛,許多市民把票投給了她。當選“慈善之星”后,她開始真正了解慈善基金會的工作與價值,“人多力量大,更重要的是,基金會更透明、更規范、更現代的方式,能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這是個人沒法做到的事。”而胡紅娣的心愿是:“要把好事做好,堅持做下去,大家都來做,我們的社會將變得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