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120多篇由計算機自動生成的“論文”被提交給學術出版機構并得以發表。不久前,這些虛構的論文被一名法國計算機科學家檢測出來,發現它們幾乎全部來自中國大陸。
2005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個叫做SCIgen的計算機程序,這一程序可以在網上自由使用,任何人能用它快速生成一篇格式規范、圖文并茂的“論文”。“這些自動生成的論文是否也可以被自動檢測出來?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法國約瑟夫傅立葉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拉貝說。2012年,他成功開發出了自己的鑒別技術,并將成果發表在《科學計量學》雜志上。
來自中國大陸的虛假論文,都是以會議論文集的形式被數據庫收錄的。這些論文發表時間最早是2008年,最晚是2013年。記者聯系上的一名作者表示,論文是同事“幫助”發表的,自己不懂英文,而這名“同事”表示,當初找的是論文代寫代發機構,只需交2000元或3000元的“注冊費”。
經記者核實,虛假論文名單中的署名,其身份不少是高校的教授、副教授,任職機構有全國重點大學,也有專科院校。專業集中在計算機、信息科學和電子電氣工程等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這120多篇虛假論文中,許多作者發表的虛假論文不止一篇,有的甚至先后發表了四篇。一篇2012年發表的論文還標明“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的支持”。
據記者了解,在科研圈內部,人們早已將這類會議概括為“垃圾學術會議”,其特征是,會議網站或征文通告中給出的聯系方式通常只是郵箱或電話,沒有地址;舉辦會議只為獲利,對收到的論文沒有任何審稿程序,論文集質量十分低下;會議服務很糟糕,組織方通常不希望作者參會,有的還承諾給不參會者一定的注冊費優惠。
除了這類以組織國際學術會議為名的牟利行為,“代寫代發論文”的廣告也充斥著網絡。一家“中介”給的報價是,發表能被EI檢索的論文,版面費2800元,如果要代寫,總共需要6000元。
當被問及寫作者身份時,對方表示“我們有一個幾百人的團隊”,而當記者表示擔心拿來投稿的是虛假論文時,對方稱“我們有機檢、人檢,放心”。
事實上,論文生意早已不是新聞。去年11月,美國《科學》雜志曾以“中國論文發表市場”為題,報道了中國的論文買賣,揭露了一個繁榮的學術黑市。在這個市場上,許多有實質內容、甚至高質量的論文被標價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