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沙一世界。平凡的沙子,在楊琪手中變換成嫦娥、地球、還有飛機……最終將時間與空間的巧妙轉換傳遞給每一個欣賞她作品和觀看表演的人,上演著一場關于飛行的夢想。
穿越時空的飛行夢想
為《私人飛機》雜志創作封面畫作并不是楊琪第一次創作機械作品,之前汽車的元素也常常出現在他的畫面中。“單純畫一個飛機太枯燥了,”楊琪說,“我覺得應該融入人的元素與感情在作品中。”
于是,一系列單純沙畫作品在楊琪手中變得不平凡起來。指間飛揚中,她以嫦娥作為開篇,利用一個很柔美的形象暗示著在遠古時代人類對飛行的憧憬;接下來的畫面是我們生存的地球,嫦娥的身影慢慢消失,一架飛機掠過地球。畫面切換,變成了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城市、海邊……我們乘坐著飛機,不斷變換地點與空間。“我的主要用意是一個飛行的夢想,從遙遠的古代人們就開始期待飛行,如今飛機讓大家的生活變得更方便,很多地方可以非常快速地到達,實現了人們幾千年來的愿望。”楊琪說。縱觀整幅作品系列,不僅是一場空間的飛躍,也完成了一次從古代到現代的穿越。
貪玩的“小姑娘”
“我大約兩年前把頭發剪短了,因為那時候工作壓力很大,也沒有時間去打理,”她說,“現在,雖然工作沒那么忙了,但久而久之就習慣了,覺得短發也挺好的。”現在楊琪利落的短發與照片中的形象差別很大,仿佛比若干年前拍攝的照片還像一個“小姑娘”——簡單、清純。
楊琪出生在文化底蘊深厚的河南開封,從5歲開始師從當地繪畫名師鐵俊民先生。這樣難得的機會卻被楊琪說成:一切都是為了“好玩”,當時特別喜歡畫美女。于是她拿著畫筆涂涂抹抹一路“玩”到了大學的美術專業;又在大學時代剛剛有電腦的那個年代“玩”進了平面設計專業;之后不久,22歲的楊琪獨自南下深圳進入印刷行業;之后又到上海,出人意料地改行“玩”到了公關和廣告行業……“我不是一個設計師,”楊琪說,“做設計對我來說有點枯燥,年輕的時候更喜歡與人溝通交流的工作。”
在離開繪畫大約6年后,2004年的上海,還在廣告行業工作的楊琪一次跟朋友相聚,她偶然間看到了匈牙利沙畫藝術家Ferenc CakoFerenc Cako的視頻表演——《圣經的故事》,表演將《圣經》中的故事表現得淋漓盡致,光影效果和沙子的運用讓楊琪“驚呆了”。當時,國內鮮有人看到過沙畫表演,幾乎所有人對沙畫都沒有概念。楊琪覺得這種在畫面流動過程中演繹一段段動感故事,讓藝術與觀眾交流了起來的藝術方式非常新鮮。憑著多年的美術學習經驗,楊琪自信地對朋友說,“沒什么大不了的,我也能畫。”
憑著一股子熱情,楊琪開啟了自己沙畫創作的生涯。“剛開始也不知道畫什么,就是覺得好玩。” 她說,“可以讓手指不停地游動,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傳遞給觀眾。”于是,她重新回到了藝術創作的領域,開始托朋友從海邊寄沙子,尋找合適的玻璃材質,搭建發光臺……偶然一次上網搜圖的經歷,讓她對徐悲鴻畫過的一匹馬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她就在自己搭建的臺面上畫了起來。經過幾次修飾后,用相機“咔嚓”一拍,成為了楊琪沙畫的第一幅作品。
與舞臺的緣分
沙畫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創作,也是一項表演,一位沙畫師對舞臺的掌控,對沙畫表演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經過幾年的練習,2007年,楊琪終于破繭成蝶,站在了沙畫表演的舞臺上。她依稀記得,那是2007年元旦,一次與品牌合作的商業演出,即使在思想前衛、潮流中心的上海,人們也覺得這樣的演出形式十分新穎,尤其是楊琪在繪畫中加入了很多中國的新年元素,讓演出和作品變得富有新意。“那是我第一次真人現場表演,可我并不緊張,相反既輕松又興奮,大概這就是我與舞臺天生的緣分吧。”楊琪說,“或許是公關行業的經驗培養了我與人打交道、思想交流、應變問題的能力,這對一名沙畫師來說非常重要。”
2008年,楊琪來到了北京,在這里,她與許多志同道合的文藝工作者成為了朋友,也讓她有機會與大家一起交流,一起進步。為了更好地進行舞臺表演,帶給觀眾更多的新鮮感,楊琪開始跟身邊的導演朋友和唱片公司的朋友學習。漸漸地,楊琪也變成了舞臺和氣氛營造方面的專家。但是,沙畫表演是一種瞬間的藝術,舞臺有時也是充滿意外的。在一次電視臺晚會的現場演出中,攝像機因為故障原因無法旋轉,導致楊琪創作的過程在大屏幕上呈現一個倒立的影像。“現場有觀眾在嘰嘰咕咕,當時我的心情也有些起伏,”楊琪說,“但是,作為一個專業的沙畫師,我必須克服在舞臺上的一切影響和雜念。最終,我還是堅持將這次表演完成了。”
積累了無數次的舞臺表演經驗之后,楊琪對于舞臺和創作的把控能力變得更強了,她致力于運用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和流暢激情的現場演繹,將她對于事物的理解表達出來,與觀眾分享。
小沙畫,大情懷
觀看楊琪近期的作品,明顯感覺到偉人風采和愛國情感的元素漸漸多了。汶川地震5.12一周年的《天佑中華》、2009閱兵式沙畫、建國60周年沙畫合集……都代表著楊琪從當年的“小姑娘”到一名成熟沙畫師的蛻變。“5.12地震的時候,我曾經創作過一幅表達對災區關懷的作品。”楊琪說,“時隔一年后,當我看到災區重建后的樣子時,我覺得非常震撼。尤其是在這一年時間里,我聽到很多感人的故事,它們讓我覺得藝術作品不僅是在傳達我個人的情感,還應帶有人性的、普世的情懷。”
時值建國60周年的2009年,楊琪決定創作一系列與國慶相關的作品。他拜訪了經歷過建國、改革開放等不同時代的前輩們,從他們那里了解到不同時期祖國的狀況,讓自己的作品更能夠反映出當時時代的特色,也融合了各個時期的變化。
然而在她為作品構想開篇時,卻遭遇了困惑。波瀾壯闊的時代,她該怎樣用柔弱的沙去開啟這段歷史呢?“當時我一位非常好的導演朋友對我說,何不嘗試一下用《開國大典》這幅作品作為整個系列的起筆?”楊琪說,“我非常驚訝,因為當時心里覺得,那怎么可能完成呢?這是一幅被國內外人們熟知的作品,而且每一個人的面部表情和神態都非常復雜,臉部的細節我的小指還要小,這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最終,在朋友的勸說和堅持下,楊琪答應試一試。太多經典的、富有情感的東西需要融合在一起,這讓楊琪在接下來的練習與修改中做了很多次嘗試。她反復研究油畫中的每一個細節,并且將人物的表情與內心相互結合。“我覺得我還是挺擅長畫人物的,”楊琪說,“這也得益于我小時候畫了很多人物作品。”于是,楊琪用沙子代替畫筆,將人物的神態勾勒出來,最終形成了“不可能完成的”沙畫版的《開國大典》。
不爭沙畫“第一人”
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楊琪逐漸成為了沙畫行業在中國的代表人物,也被譽為“中國第一女沙畫師”,也是唯一一位被國外收錄作品的中國沙畫師。然而楊琪卻說,“現在沙畫這個行業在中國還很不成熟,有很多人都自稱是中國沙畫第一人。其實,這些也根本無從考證。有人說我是這個行業的第一人,其實我真的不愿意去爭搶這個名頭,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一個負責任的沙畫師,這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
隨著演出的成功,楊琪的公司也逐漸步入了正軌,稍稍閑下來的她正在計劃帶幾個學生,讓沙畫藝術在中國真正變成一門有理論基礎和系統學習的科目。“不過這件事還要從長計議,系統地規劃,因為沙畫在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作為早一批的沙畫從業者,我們必須負起這樣的責任。”楊琪說。
楊琪
中國第一位女沙畫師,也是唯一一位被國外收錄作品的中國沙畫師。其作品均為原創,剛性大氣,富有中國特色古風神韻,同時兼顧女性細膩。她在表演上不斷創新,大膽追求音樂、表演、舞臺燈光的整體效果,觀賞性極強,為世界各地沙畫愛好者模仿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