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國大選“最難產”
2014年2月2日,泰國在抗議、爭議和質疑聲中進行了國會下議院選舉。在7個小時的投票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小規模沖突,也不時有零星槍聲,但沒有出現人們普遍擔心的大規模沖突和流血。
因為收集到的選票不完全,泰國選舉委員會當天未能公布選舉結果。分析人士認為,雖然選舉結束,但能否產生一個合法結果,能否組成新的國會和政府,能否平息動蕩政局,這些疑問仍然沒有答案。
為化解國內政治危機,時任政府總理英拉于2013年12月9日宣布解散國會下議院,國王普密蓬隨后頒布諭令宣布于2014年2月2日舉行國會下議院選舉。最大反對黨民主黨黨首阿披實宣布抵制大選,同時,泰國反政府示威者持續在首都曼谷街頭舉行游行示威。
當日,泰國全國9萬多個投票站中有1萬多個因示威者干擾等原因無法進行投票,受影響投票站涉及18個府,69個選區。
2014年5月22日,泰國巴育帶領軍隊發動政變,推翻英拉政府,隨后推出恢復民主制的計劃,這包括起草新憲法、組建過渡政府、推展政治改革以及最終在2015年底舉行自由與公正的大選。不過巴育近期一再暗示無法按原先承諾于2015年底舉行大選。他說,短期內不會撤銷已經實施了6個月的軍事戒嚴。軍人政府在5月底上臺執政后即實施戒嚴,旅游業界頻頻呼吁當局解除戒嚴以營造更有利于吸引外國游客的氣氛。
阿富汗大選“最拉鋸”
2014年4月5日,阿富汗大選進行投票。 此次總統選舉共有8名候選人角逐總統職位。 本次大選投票持續兩天,與2014年4月6日結束,有超過1200多萬選民參加投票。
2014年9月20日,阿富汗獨立選舉委員會公布總統選舉結果,前財長阿什拉夫·加尼在選舉中獲勝并當選總統。這意味著阿富汗重建以來首次權力移交取得重要成果。
獨立選舉委員會主席努里斯塔尼當天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根據獨立選舉委員會先前核查選票所得出的結果、經兩位總統候選人達成協議,阿什拉夫·加尼當選阿富汗新總統。當天早些時候,兩位總統候選人加尼與阿卜杜拉簽署協議組建團結政府,并同意設立“政府長官”一職,作為政府部長間會議主席,而內閣依舊由總統領導。
北約駐軍即將撤離、塔利班威脅卷土重來、阿國內各派勢力激烈角逐,這都讓此次阿富汗大選備受國際社會關注。
曠日持久的總統選舉,致使阿富汗國內局勢受到嚴重影響,諸多挑戰紛至沓來。阿富汗財政部長奧馬爾·扎克爾沃日前稱,政治上的不確定性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大選僵局導致大量資金外流,阿政府收入急劇減少。如果大選結果不盡快公布,阿富汗可能將面臨經濟危機。另有分析認為,若政權無法平穩移交,阿富汗可能失去國際社會數十億美元的援助。
在安全方面,塔利班更加肆意妄為,近期在坎大哈省和盧格爾省頻頻發動襲擊,規模為近年來所罕見。同時,部分當地民眾出于不滿,開始涌上喀布爾街頭抗議大選結果一拖再拖。
印度大選“馬拉松”
印度國會大選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民主選舉,作為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印度的大選是“馬拉松”式的,從2014年4月7日起持續6周的時間。印度是聯邦制和議會共和制國家,國會分為聯邦院和人民院。“大選”指的是人民院的普選,在人民院中贏得多數席位的政黨或黨團將組建新一屆政府。
2014年5月16日,歷時9個階段、36天的印度人民院(議會下院)的選舉結果揭曉,最大的反對黨——印度人民黨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以絕對優勢贏得大選的勝利。由于人民黨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是以絕對優勢獲得大選勝利的,所以人民黨領袖納倫德拉·莫迪將當之無愧成為唯一的總理人選,人民黨也終于在事隔10年之后再次執掌印度政府。
南非大選“無懸念”
2014年5月8日,南非舉行全國大選。這是后曼德拉時代舉行的第一次大選,且正值南非結束種族隔離制度20周年之際,因此備受關注。
2014年5月10日,南非公布了大選投票結果,執政黨非洲人國民大會(非國大)獲得62.15%的選票,贏得國民議會400個席位中的249席,現任總統祖馬成功連任。
南非一民調機構發言人梅韋表示,此次大選結果“沒有絲毫懸念”,因為目前南非尚沒有哪個政黨能挑戰非國大一黨獨大的局面。
梅韋說:“非國大率領南非人民推翻了種族隔離制度,占人口約80%的黑人基本是該黨的鐵桿支持者,盡管執政20年來存在一些問題,但多數黑人仍然信賴它。”
后曼德拉時代的南非第一次大選結果,彰顯種族融合與經濟社會發展在現階段的矛盾。種族融合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但激進的經濟社會政策不利于種族融合。從長期看,如果種族融合的效果顯現得更快,則經濟社會問題將不治而愈;如果民眾不滿脅迫政黨采取激進政策,種族融合將會倒退,從而危害社會穩定。“彩虹之國”的未來,關鍵在于融合發展。
當前,非國大面臨的挑戰比以往更加嚴峻,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南非經濟走勢不能令民眾滿意。2013年,南非經濟僅增長1.9%。此外,近25%的高失業率、日趨嚴重的社會不公現象、高犯罪率、政府服務水平低下、嚴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等問題,都是非國大需要解決的難題。
歐洲議會選舉“向右轉”
由于歐盟政體設計比較復雜,所以歐盟委員會、歐盟理事會主席和歐洲議會議長無法像其成員國一樣,議會選舉甫一告終即可宣布。2014年5月份歐洲議會大選結束,但歐洲議會內黨團需要重新組合,上述歐洲機構的領導人也還需要28個成員國首腦磋商和博弈。但不管怎樣,世界將面對新一屆歐洲機構領導人班子,歐洲議會也進行了“大換血”,未來五年歐洲政治走向何方,這值得我們認真關注。
此次歐洲議會選舉,極端政黨取得突破性發展。以“反歐盟”和“反移民”為政治綱領的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和英國獨立黨戰勝各自國內的主流政黨,分別占據法英兩國歐洲議會選舉的頭名。世界媒體將這種狀況形容為歐洲政壇的“地震”,但總體來看,反體制的極右和極左政黨在歐盟和成員國仍處于邊緣地位。
中右的人民黨黨團和中左的社會黨黨團仍占據前兩位,兩黨在歐洲議會751個席位中占有410席,雖然沒有達到絕對多數,但已經過了半數。現在歐盟國家中右和中左政黨政策趨近,它們合作組成“大聯合政府”已成趨勢,德國、比利時、捷克等國中左中右黨派均能聯合執政。極右政黨的突出表現會加速以上兩大政黨相互靠攏的步伐,它們“團結”起來,“孤立”極右政黨,可以保證歐盟決策不會在議會受阻。中左政黨也贊同全球化,支持歐洲一體化,它們認識到歐洲原有的福利制度需要進行大的改革和創新,比如法國社會黨政府現在也在以擁抱全球化的態度和舉措著力提升法國的國家競爭力。
埃及大選“鐵腕”獲勝
2014年6月3日,埃及最高選舉委員會宣布,前軍方領導人塞西以96.91%的得票率戰勝左翼政治家薩巴希,贏得總統選舉。本次選舉的參投選民共2556萬名,投票率僅為47.45%。
塞西的勝選雖是眾望所歸,但投票率卻遠低于預期值。這說明了什么?“埃及軍方近來對異己意見的鎮壓十分嚴酷,不僅針對穆兄會,對整個社會都是如此。有人將低投票率解讀為民眾對此的控訴。但也有人將這一信號視作民眾對塞西維穩政績的肯定。從行為政治學的觀點來看,當人們感到未來充滿威脅時,投票率通常較高。但若他們信心十足,就懶得投票了。”美國森林湖學院榮譽中東政治學教授塔哈米如此說。
的確,面對外界對于選舉合法性的質疑,許多埃及民眾表示并不在乎。因為在經歷了3年的動亂和經濟衰退后,他們“只要安全”。他們希望塞西能以其“鐵腕統治”結束社會動蕩,同時也接受了他的不容異見。
土耳其大選“謀實權”
2014年8月11日,土耳其最高選舉委員會宣布,根據最新統計結果,現任總理、執政黨正義與發展黨(正發黨)主席埃爾多安在2014年8月10日舉行的首次總統直選中獲勝,成為土耳其第12屆總統。
這是土耳其首次舉行總統直選,土耳其由議會選舉總統改為全民直選后,總統任期也由7年減為5年,但可連任一屆。
埃爾多安在競選中多次表示,一旦他當選總統,將強化總統權力,絕不會做一個禮儀性的總統。他領導的正發黨也表示,準備通過修憲擴大總統職權。
面對揮舞旗幟歡呼吶喊的支持者,他說:“今天,這個國家再次獲勝……和投票支持我的人一樣,沒有投票給我的人、不喜歡我的人也是贏家。”
埃爾多安說:“今天,我們結束一個時代,向著一個新時代,邁進第一步。”他承諾啟動“新的社會和解進程”,讓所有土耳其人,無論出生或信仰,都成為土耳其的平等公民。
批評者認為,埃爾多安貪權,把個人宗教信仰和保守觀點強加給國家。
埃爾多安在競選中就表態,如果當選,他將強化總統權力并謀求連任,希望在任期內迎來2023年土耳其共和國建國百年。
蘇格蘭公投“最糾結”
2014年9月19日,蘇格蘭公投結果出爐,55%選民投下反對票,對獨立說“不”。
在結果公布前,英國廣播公司(BBC)預測,蘇格蘭選民以55%對45%投票反對獨立。
蘇格蘭舉行獨立公投前,英國三大政黨、即保守黨、工黨和自由民主黨作出承諾,如果蘇格蘭不獨立,將下放部分稅收和公共開支方面的權力。
歷史上,蘇格蘭是一個獨立王國,成立于公元9世紀,它與同處大不列顛島的英格蘭王國關系十分復雜,雙方既紛爭不斷,又由于各種姻親關系而“血脈相連”。英格蘭一直試圖通過武力征服蘇格蘭,雙方之間曾發生過兩次大規模戰爭,1328年,英格蘭才正式承認蘇格蘭的獨立地位。但雙方之間的摩擦從未停止。直到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才簽訂聯合條約,正式成立大不列顛聯合王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特別是蘇格蘭民族獨立黨的成立,再次推動了蘇格蘭的獨立進程。
巴西大選“最膠著”
2014年10月26日,在巴西大選第二輪投票中,勞工黨候選人、現總統迪爾瑪·羅塞夫獲得51.45%的選票,連任巴西總統。
此次羅塞夫成功連任,低收入階層和過去依靠社會政策擺脫貧困的數千萬巴西人成為執政黨的重要票倉。然而,羅塞夫此次獲勝優勢僅為3%,且選舉中支持率大幅波動,所幸最終涉險過關。膠著的選情表明,社會福利政策對巴西“新中產”的政治邊際效用正在減弱,他們對執政黨勞工黨并非完全滿意。
從第40任巴西總統盧拉到羅塞夫,勞工黨執政12年,大力推行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并重的“盧拉主義”,成效顯著。數據表明,社民黨執政時期的2001年,巴西貧困率為37.5%,赤貧率為13.2%;到2011年,兩項指標分別降至20.9%和6.1%。減貧成功,使巴西中產階層快速壯大。巴西知名智庫瓦加斯基金會的研究表明,2003年至2012年,4000多萬巴西人進入中產行列,且地域分布日趨均衡。到2012年,巴西中產階層人口達1.04億,占總人口的53%。巴西社會收入結構從原來的金字塔形變成準紡錘形。
面對這樣一個新巴西,無論羅塞夫麾下的左翼勞工黨,還是內韋斯領導的中右社民黨,民生政策趨同。這一切,顯示出“中產階層的聲音”正在被巴西政壇精英所傾聽。不管是羅塞夫連任,還是內韋斯逆襲,新政府在制訂施政方針時,將會更多傾聽中產階層的訴求。
美國中期選舉“史上最貴”
40億美元。沒錯,這就是2014年11月4日舉行的美國國會中期選舉的大概花費。美國各大媒體都忍不住在此次中選前加上一串修飾語:史上最貴。與之相對的,則是選民對于投票的熱情降至史上最低。鋪天蓋地的助選廣告也無法消融選民的厭倦,而這厭倦的背后,是民眾對現有政治體制的失望。
此次中期選舉中最郁悶的應該是總統奧巴馬。他曾表示,他把這次中期選舉視為自己施政表現的全民公決。他或許怎么都想不明白,明明自己業績不算太糟糕,怎么會變成了“票房毒藥”?自己黨內的候選人都紛紛避之唯恐不及?
奧巴馬的確有點委屈。正如《華盛頓郵報》指出的,美國如今的失業率降至6年來最低,股市則一片繁榮,大約1000萬人已經注冊加入奧巴馬的醫改計劃。《紐約時報》也指出,4年來油價第一次跌到每加侖不足3美元,財政赤字也大幅減少。然而,這一切都無法讓民眾歡欣鼓舞。
對奧巴馬而言,現實就是如此殘酷。“軟弱”、“無所作為”似乎已經成為奧巴馬身上撕不掉的標簽。讓奧巴馬更郁悶的是,自己的這種尷尬境地似乎注定要繼續。在剩余的兩年任期內,“跛腳鴨”總統奧巴馬面對的真的是“垃圾時間”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