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了政府和高校在高校運行過程中各自的權限。政府主要擁有對高校的宏觀管理權,而高校則擁有法律規定的辦學自主權。但從實際來看,政府仍然扮演著高校的舉辦者、管理者和辦學者的角色,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具體管理高校的日常辦學活動。應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
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1.轉變政府職能,為高校自主辦學提供優質服務。調整管理與服務的手段與方式,更好地把握管理高效的分寸,逐步推進市場合理調節、院校自主辦學、政府寬泛監督的目標模式。政府的管理職能應主要體現在對高校的宏觀指導,方向、規劃的把握和質量、標準檢查方面;服務職能應主要體現在為高校改革和發展,在投資、營造良好辦學環境等諸多領域提供優質服務。
2.政府簡政放權,探索高校自主辦學有效途徑。借鑒浙江、福建等省市經驗,遴選部分高校進行改革試點,在職稱評審、人員招聘、機構設置、對外合作交流等方面逐步下放權力,在協同創新、經費管理、化解債務等方面對高校給予更加有力的支持。
3.完善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要加強分類指導,明確本科、專科、高職等不同類型高校的權利與責任,促進高校科學定位,彰顯特色。引入市場供求機制,與社會建立信息反饋機制,使高校的人才培養、專業設置、教學方式更符合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做到供求平衡。可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采取合同撥款和績效撥款的方式,把教育資源配置給效率最高和效益最好的學校。
4.健全中介組織,協調政府與高校的關系。政府應將直接管理變為間接管理,大力推進非政府性的中介評價機構的建立,通過立法對其進行引導和規范,更多地發揮社會中介組織評估機構和同行專家的作用,以保證政府更有效地進行宏觀管理,高校更有效地面向社會資助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