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輔導員
“理論學習和理論研究的時間更多的要從業余時間中去擠,要獲得理論學習和研究方面的成果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這使得輔導員個人專業成長相對艱難,容易給人留下‘辦事員、收費員、勤雜工、保姆’等印象。”
——西南科技大學學生工作部部長王姮
“面對學校各個部門分散的信息,輔導員對其進行整合,再告知學生,這是輔導員在‘輔’;面對學習環境的改變、面對就業的壓力,輔導員帶領學生面對問題、認識自己、融入社會,這是輔導員在‘導’。”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輔導員楊前
建立一支專業化的輔導員隊伍是目前高校最需要做的事情,但也是最困難的事情。
學術成長
“在國內不少高校、科研院所,很多單位在立項研究的重大項目上缺乏冒險意識,不愿意資助默默無聞的青年學者、青年教師,而更愿意把有限的科研經費投到那些早已功成名就的大教授或知名學者身上。”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王玉鳳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科研團隊、協同創新、國際合作、學術交流已成為世界科學界的主流形態,在這種背景下,單一學科領域的科技創新越來越難。因此,作為研究者,跨學科的交流、合作很有必要。”
——武漢科技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柴利
對一個國家而言,人才隊伍素質的提高,最重要的還是要提高立足本土的大批“土鱉”人才的素質。
高校千米經濟
“能利用便捷的通訊手段節省時間與精力,誰不愿意呢?這是信息社會發展的必然。”
——武漢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吳慧平
“大學是學生們進入社會的最后一站,大學生們應在實踐中多歷練自己,能自己做的要自己做。同時,校方要下真功夫引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讓他們更深入地認識社會,認識自己。”
——武漢大學高等教育學研究所所長胥青山
時下,這種通過微信等平臺,為大學生提供送餐上門、代領快件的服務,因其服務距離從校門口到宿舍、教室多為約1000米,被稱之為“千米經濟”。
過度評價
“造成學術不端和科研失范的原因有很多,如:競爭壓力、急功近利、經濟成本、監督機制等,但更重要的一點,還是科學評價的施壓。”
——中國科協常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楊衛
“現在對一個單位的評價都是擁有多少院士、‘千人’、‘杰青’、經費以及多少重點項目、獎項等;對個人的評價則是發表多少文章,實驗室面積有多大、實驗經費有多少、獲得過哪些獎勵。”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宏
由于評價體系的“推波助瀾”,使得很多大專院校熱衷于規模效應,從而造成辦學模式趨同,學科設置重疊。
高校重構
“以前我們的大學大部分是自娛自樂,我們的教育要回到原點,就是職場。學生要就業,職場需要人,國家需要升級的人力資源支撐,所有都歸結到職場的需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產學合作教席主持人、北京交通大學教授查建中
“需要反思當年高校擴招的政策,不要再把這次調整僅當作是解決大學生就業的功利之策和權宜之計,而必須有大格局的視野。”
——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校長俞仲文
從今年2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做出“引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戰略部署開始,“本科轉型”成了社會熱詞。
中職生均經費
“多年來,中職投入沒有統一的標準,往往是靠領導重視。領導重視的地區投入就多,不重視的地區投入就少;中職示范學校獲得的經費多,普通學校得到的經費少,這就造成了西部、中部與東部地區的差距越來越大,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廣西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沈有祿
“隨著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生均成本核算還會變得更加麻煩。”
——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員周鳳華
如今的中職教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經費保障,因此,制定和出臺中職生均經費標準是必須邁過的一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