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中州大學本著為特殊學生謀發展的心愿,不斷探索適應特殊學生的教育模式,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走出了一條以“多元融合”為核心理念的特殊職業教育之路。實踐表明,“多元融合”從各方面縮短了特殊學生與普通學生、社會、職業之間的差距,他們不僅成績優異,才能出眾,而且具有很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深受用人單位的青睞。
開展多元融合教育
學校領導認為,對于聽力殘疾或是視力殘疾的學生而言,他們接受信息的能力會受到極為嚴重的影響,從而影響到他們與正常學生之間的交流。由于缺乏交流,便會產生誤解、隔閡,甚至是歧視。因此,盡可能地幫助特殊學生找到與普通學生之間有效交流的方式是開展特殊職業教育最為重要的一步。
特殊學生與普通學生融合 實踐中,學校首先打破傳統學生管理模式,采用了混合管理模式,要求自新生入學起,手語翻譯專業的學生和聽力殘疾學生共同生活直至畢業。在共同生活的過程中,手語翻譯學生深度融合進聽力殘疾學生的世界,同時聽力殘疾學生也找到了與健全學生之間有效交流的方式。
與此同時,學校積極為特殊學生創造展現自我的舞臺。學校領導認為,在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特殊學生如果不能夠參與到信息生產之中,必然會產生焦慮、自卑、恐懼等負面心理。因此,想要消除特殊學生與普通學生之間的差異,就必須為特殊學生提供更多展示自身、創造自身的機會。
平時,學校一方面讓特殊學生與普通學生在一個起跑線上競爭,另一方面發揮特殊學生的特長,樹立起他們參與競爭的自信,認識到自身的競爭優勢,從而能夠在比較、競爭中認識自己,不盲目自卑,通過切實有效的學習,彌補自身缺陷,同時盡可能地將劣勢扭轉為優勢。
此外,學校不斷加強特殊學生的心理輔導。在輔導的過程中,學校一方面要求尊重特殊學生,從特殊學生的特殊性出發,分析其產生不良情緒的深層原因,另一方面不斷采取有效的措施,幫助他們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普通教師與特殊教師的融合 學校領導指出,在特殊職業教育中,由于特殊學生在信息獲取能力上的缺陷,如果將學習活動完全交由學生來完成,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特殊職業教育必然是一種在一定程度上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活動。由于教師在特殊職業教育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教師隊伍建設便成為了實現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特殊學生與普通學生融合的關鍵所在。
在教師隊伍建設上,學校采用了普通教師與特殊教師相融合的辦法。從實踐的結果來看,在和特殊教師共同工作的過程中,普通教師在理解特殊學生行為及心理方面的能力上提升很快,教育教學效果也顯著提升。同時,特殊教師在知識結構及專業技能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從而更好地適應教學工作。
信息化助力特殊職業教育
當前正處于信息化時代,對于特殊學生而言,掌握信息能力強,在很大程度上將消除其和他人、社會以及職業之間的差距。為此,學校出巨資打造高品質的信息化教學系統,為特殊職業教育的高質量開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實踐中,學校積極建設一體化實訓室,采用最新信息技術,將所有的教學資源整合在一起,以滿足各種教學活動需求。同時,為了提升特殊學生的信息能力,學校大力開展信息素養教育,投入專門力量研發了計算機手語語言,以便于給聽力有殘疾的學生講課。同時,引入多媒體視頻教學技術,以影像的方式向學生直觀展示計算機的操作方式。
鑒于特殊學生在信息接受能力上存在一定的缺陷,課堂教學可能無法完全達到教學目的,學校積極鼓勵、引導特殊學生開展自學活動,并且為特殊學生提供必要的自學條件,努力實現教學資源數字化、公開化。同時,在信息建設的過程中,學校充分加強普通教師與特殊教師之間的協作。由于特殊學生與普通學生在信息接受方式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普通教師的信息是無法直接傳遞給特殊學生的,必然需要特殊教師這個媒介。特殊教師能夠有效地將信息轉化為特殊學生能夠接受的形式,從而增強了信息傳遞的有效性。
創新特殊職業教育
如今,在中州大學內,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特殊專業,也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普通教育。對于特殊學生而言,只要是其有興趣、有能力完成的,都可以參加學習,并且最終獲得專業證書。
隨班就讀模式 “隨班就讀”是“多元融合”理念的具體表現。學校領導指出,“隨班就讀”是指打破專業與專業之間的限制,實現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的融合。在中州大學,特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專業,并且與普通學生共同學習。此舉打破了傳統專業設置,注重特殊學生基本素質與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同時,學校加強了特殊學生的特殊教育,具體內容包括書面語言表達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閱讀與寫作能力、規范手語表達能力等。
為了讓新入學的特殊學生盡快適應學習生活,學校為特殊學生提供了專業生活輔導。生活輔導由具有經驗的專職輔導員擔任。專職輔導員每日住校,隨時幫助特殊學生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同時,生活輔導員動態關注特殊學生與普通學生的相處情況,引導普通學生正確處理與特殊學生之間的關系,幫助普通學生與特殊學生之間形成有效的溝通模式。
加強國內外交流合作 在辦學過程中,學校充分認識到合作辦學的重要性,大膽突破體制限制,實現體制外與體制內的融合——一方面,他們在現有體制框架內引進人才,提升體制內人才的綜合素質。在招聘過程中,嚴格把關,精挑細選,既要看學歷,也要看能力,尤其是要具備從事特殊職業教育的潛力。另一方面,引入體制外資源,聘請校外專職教師以客座教師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從而達到優化教師結構,提升師資素質的目的。
同時,學校通過加強對外交流合作,實現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的融合。實踐中,他們一方面積極開展與國內相關領域的合作,例如聘請國內知名高校的教授來校從事學術以及教學活動,積極參加及承辦特殊教育學術會議等,另一方面積極與國外相關學校開展合作與交流,多次派遣優秀教師赴美、德、日、韓從事交流學習活動,先后聘請美國勞德特大學、臺灣師范大學、挪威奧斯陸大學的知名學者來校講學,并且和韓國拿撒勒大學、日本筑波技術大學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為特殊學生提供了海外深造機會,對于學校辦學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創新就業模式 特殊職業教育是否成功,不僅僅看過程,也要看結果。在當前就業形勢下,普通學生的就業都存在問題,如何提升特殊學生的就業率,成為了特殊職業教育成敗的關鍵。學校在市場走訪調研中發現,特殊學生在就業市場中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到歧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用人單位不了解特殊學生,想當然地認為他們在能力上有缺陷。
對此,學校給予了充分重視,提出要加強特殊學生的宣傳工作,提升用人單位的信賴感。具體而言,他們首先拓展就業渠道,一方面與有意向接納特殊學生的企業取得聯系,為每一位學生建立一份系統性的學習報告,讓企業看到學生的優勢和價值。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好現有政策,為特殊學生就業提供必要的保障。
同時,學校不斷加強校企合作,先后與省內多家大型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共同建設完成了多個綜合性實訓基地,為特殊學生的實訓實習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實踐表明,對于特殊學生而言,實訓實踐有利于深化理解理論知識、提升實際操作能力,并且有利于促進自身與企業之間的交流,適應企業環境,以及工作崗位,從而為今后順利就業奠定寶貴的經驗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