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能較全面地了解當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現狀,筆者選取了山東凱文科技職業學院、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浙江金融職業技術學院、福建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大連職業技術學院等六所高職院校作為調查樣本,采用問卷調查法、個別訪談法等研究方法進行了深入調查、分析。此次調查共發放教師問卷500份,回收496份,回收率99.2%,其中有效問卷490份,有效問卷率98%;發放學生問卷1600份,回收1478份,回收率92.4%,其中有效問卷1450份,有效問卷率90.6%;發送用人單位問卷120份,回收118份,回收率98.3%,其中有效問卷115份,有效問卷率95.8%。結果顯示,當前我國的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總體情況較為理想,但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如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之間尚未形成緊密的合作伙伴關系、校企合作中的“校中廠、廠中校”辦學模式亟待進一步拓展和完善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和制約著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進一步發展。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現狀
筆者在調查研究中發現,雖然高職院校學生、教師及科研人員、企業管理人員均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持認可和肯定態度,但是具體到實施過程中所呈現出的積極性,與認可、肯定態度存在一定差距,尚待進一步提高。
其一,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之間尚未形成緊密的合作伙伴關系,特別是在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深入距現實要求尚有一段距離。筆者在對教師進行的問卷調查中,在回收的有效問卷中有467份認為當前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之間尚未形成緊密的合作伙伴關系,占調查總數的95.3%,僅有23份認為當前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之間已經形成緊密的合作伙伴關系,占總數的4.7%;在115份用人單位問卷中,有110份認為當前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之間尚未形成緊密的合作伙伴關系,占調查總數的95.7%,僅有5份認為當前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之間已經形成緊密的合作伙伴關系,占總數的4.3%。通過以上數據不難看出,當前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并不密切,無論是教師還是用人單位在這方面的認識基本上是一致的。
其二,高職院校專業結構不夠優化,亟須進一步調整,進一步加強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力度,改進高職教育課程建設。在筆者進行的“您認為高職院校專業結構是否合理”的調查中,在教師群體中,表示專業結構合理的有205人,占調查總數的41.8%,表示專業結構不合理的有285人,占總數的58.2%。這一數據說明教師群體對當前高職院校的專業機構并不滿意。在筆者對用人單位進行的“您認為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與本單位需求是否相符”的調查中,選擇“基本相符”的有23家,占總數的20%,選擇“完全相符”的有3家,占總數的2.6%,選擇“不相符”的有89家,占總數的77.4%。通過這些數據表明,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的專業結構滿意度也不高,認為必須進一步調整高職院校專業結構使之能夠滿足企業的需要。
其三,高職院校教師隊伍“雙師型”建設存在較大問題,教師結構不夠優化,具備較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帶頭人相對缺乏。在490名專職教師中,年齡不足(含等于)30歲的教師有168人,占教師總數的34.3%;31~40歲的有227人,占總數的46.3%;41~50歲的有78人,占總數的15.9%;年齡超過50歲的僅有17人,占總數的3.5%。同時,在專業結構上,六所高職院校在基礎性學科方面的師資力量相對較強,然而在應用性學科方面師資力量則相對不足。
其四,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中的“校中廠、廠中校”辦學模式亟待進一步拓展和完善,校外實訓基地尚需進一步提升完善。“校中廠、廠中校”是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但是囿于各方面的原因這一模式發展并不完善,筆者在對一些與高職院校進行調查發現,雖然一些院校也建立“校中廠、廠中校”的辦學模式,但是并未真正將其運轉起來。調查的六所高職院校中,都有所謂的這種辦學模式,而且還建立的校外實訓基地,但是質量并不高,對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方面作用也極為有限。
其五,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學生職業能力、職業素養以及創新精神亟須進一步提高。筆者在對學生群體進行的“您對自身的職業能力、職業素養及創新精神是否滿意”調查發現,表示“不太滿意”的有763人,占總數的52.6%;表示“基本滿意”的有452人,占總數的31.2%;表示“非常滿意”的有235人,占總數的16.2%。在對用人單位進行的“您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是否滿意”的調查中,表示“不太滿意”的有78家,占總數的67.8%;表示“基本滿意”的有30家,占總數的26.1%;表示“完全滿意”的有7家,占總數的6.1%。
其六,高職院校尚不能為社會提供類型豐富的繼續教育,參與企業技術創新和研發相對不足,科技成果轉化力度較弱。筆者為此對教師進行“您認為所在院校科技成果轉化力度如何”的調查中,表示“轉化力度較強”的有110人,占總數的22.4%;表示“轉化力度非常強”的有36人,占總數的7.3%;表示“轉化力度較弱”的有250人,占總數51.1%;表示“轉化力度很弱”的有94人,占總數的19.2%。
推進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對策
針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筆者就如何更好推進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提出如下對策與建議。
實施行業引導型校企合作共建體制 在進行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過程中,充分發揮高職院校合作發展理事會的作用,依托這一平臺來進行行業引導型校企合作共建體制的探索與實踐,為形成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共謀發展、共管過程、共擔責任、共享成果”的良好關系創造條件。要進一步做好高職教師密切聯系企業責任的落實,在高職院校專業設置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地方產業發展的實際,實現二者的無縫銜接,創造一切條件保證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人才培養與企業未來發展需求相同步,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實現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為實現二者雙贏局面創造條件。
以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結構優化和高素質高技能專門型人才培養為重點 在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過程中,必須緊緊抓住專業建設結構優化和高素質高技能專門型人才培養這個重點,以此來實現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在需求驅動原則的指引下,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之間建立專業評議委員會,該委員會同時為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服務,其主要目標是實現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課程以及課程體系改革,將行業企業技術標準引入到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活動中來,從而建立起雙方共享的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資源信息庫,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中(目標規格、知識技能結構、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設計等)使行業企業的主要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保證所建設的課程體系不僅能夠滿足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現實要求,同時也能與工學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更能體現學校自身的獨有特色。與此同時,要對行業企業人才需求導向有準確的把握,努力促進行業企業參與實踐導向的人才質量評價機制得以建立起來,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現創造條件,同時也為培養高素質、強技能的復合型專業技術人員打下堅實的基礎。
努力提升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水平 在高職院校發展過程中,必須下大氣力做好“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為此,要以“三層次一網絡”作為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進行有效合作的平臺,重點培養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以及優秀中青年教師骨干,努力實現高職教育學科帶頭人、優秀青年教師選拔和聘用機制的科學化,保證將最優秀的人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同時將最有培養和發展潛質的優秀人才吸收到高職院校中來。充分發揮高職院校名師和行業企業專家在高職院校青年教師以及科研人才培養方面的傳幫帶作用,努力實現高職院校教學團隊質量的顯著提升,使其不斷滿足“科研教學雙強型”的“雙師結構”要求。努力建設“廠中校、校中廠”式的高職實訓基地 按照高職教育教學的規律以及市場規則的具體要求,在進行高職院校學生培養中必須創造各種條件來加強學校與企業行業的深度合作,并以此為依托建立生產性實訓基地,通過在實訓基地開展各類教學使學生真正體驗到什么是真正的生產,同時要根據企業的具體需要與其進行項目化、訂單式合作,通過校外實習基地來使學生深入到企業工廠之中直接參與到具體生產實踐之中。通過建設以上兩類“廠中校、校中廠”式的實訓基地,為進一步提升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更好地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