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教育部已經完成考試招生總體方案,即將面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之后,修改完善,印發實施。在總體方案的框架下,將陸續出臺包括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高考改革辦法等多個配套實施意見。(據《法制晚報》報道)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頂層設計,是我國教育考試招生制度系統性、綜合性最強的一次改革,備受社會關注。其中,高考改革更受矚目。從媒體透露的細節來看,無論是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還是一年多次考試、自主選擇科目,都讓人眼前一亮,充滿期待。相信一系列新政的推行,能夠顯著扭轉應試教育傾向,為億萬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選擇和成長途徑,真正讓高考“獨木橋”變成“立交橋”。
不過,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這些改革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針對考試環節,沒有涉及招生環節;更多停留在技術層面,而沒有觸及制度靈魂。或許,每個人心中對高考改革的期待不盡相同,但有一個共同指向,那就是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教育機會公平更是基礎中的基礎。高等教育機會作為最重要的公共資源,理應按照機會平等原則公平分配,每個考生無論地域、貧富,都應站在同一起跑線進行角逐,接受同一標準的審視。盡管近年來高考改革的步伐逐漸加快,日趨陽光透明,但依舊存在種種不公的沉疴。
比如,地域不公。一些省份考取名牌大學的機會,比另外一些省份考生高出幾十倍、上百倍;而一些重點大學在本地的招生比例一度高達50%以上,個別高校甚至達到70%。大城市考生的“近水樓臺先得月”,不禁讓人質疑,大學究竟是誰的大學?
比如,加分貓膩。高考加分本是為了鼓勵照顧特殊人才,卻逐漸成為滋生不公的土壤。教育部的加分規定只有14種,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自定的有近兩百種。如何在多元化選拔人才和保證招生公平公正間尋求平衡,二者兼顧,教育部門還要拿出更多智慧。
觸及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高考不公的背后有盤根錯節的利益關聯,有看不見的礁石和暗流,但在萬眾期待之下,我們的高考改革絕不能回避公平問題,必須敢于趟深水、闖險灘,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捍衛公平和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