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凌晨,某網民悄悄將百度百科上PX(二甲苯)詞條的毒性釋義由“低毒”改為“劇毒”。令人未想到的是,就因為一字之差,引發了一場清華大學化工系大學生與匿名網民之間的“PX詞條保衛戰”。清華大學生將“劇毒”改回“低毒”,網民迅即又改為“劇毒”……從4月2日到4月6日,在短短的5天內,PX詞條被雙方反復修改高達36次,直到清華學子亮出真實身份,與該網民反復溝通,他才終于接受了PX“低毒”的事實,還了PX一個清白的身份,也讓公眾對PX有了一個客觀的認識。
對一個百度詞條的修改、編輯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PX詞條保衛戰”中,清華學子的所作所為不只是對知識的捍衛,更折射出一種對社會負責、對公眾負責的公共精神。
現如今,大學生公共精神缺失令人擔憂,主要表現在個人權利意識過重、對公共事物漠視、社會行為能力缺失等多個方面。造成大學生公共意識匱乏的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在物質經濟大潮裹挾下,許多大學生過度強調個人利益,忽視了社會利益;過分注重物質占有,忽視了精神文明建設。于是,很多學生都將獲取高收入放在人生理想的首位,而學校也在利益的驅動下,只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淡化了公共精神的培養。第二,當代大學生基本都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強,具有特立獨行的個性,很多大學生基本上處于一種從早到晚照鏡子——“我的眼里只有我”的狀態,公共精神缺失。第三,很多大學生缺乏對自身價值與理想的正確認知,加之長期脫離社會大環境,導致公民意識淡薄,不知如何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對社會缺乏應有的熱情和投入。
大學生終歸要離開校園走向社會,成為社會的主要力量,擔負起構建和諧社會的重擔,所以,對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他們對社會的態度與責任,在很大程度上關乎未來社會的價值取向。
那么,應該如何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公共精神呢?
在筆者看來,一是從學校入手,優化校園公德環境,切實加強對大學生公共意識的教育和熏陶。作為教育者,要以身作則,真正做到言傳身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啟發學生、引導學生、教育學生;另外還要注重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精神的發揚,讓學生受到良好校園文化氛圍的熏染,自覺養成公共意識。二是從社會實踐入手,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學校要將社會實踐活動落到實處,不搞形式主義,擺花架子,可建議或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查、社區服務、參觀訪問等活動,讓學生切身接觸社會,增強主人翁意識,提高公共行為能力和公共意識。三是要充分利用媒體做正面宣傳,逐漸將公共精神滲透到大學生的思想中,幫大學生建立起社會責任感與公眾意識。四是大學生要加強自我建設,督促自己樹立正確觀念,擺脫不良意識,成為一名既有知識和技能,又有責任和公心的完整的社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