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信息化時代,手機在大學生學習生活中變得越發不可或缺。手機的廣泛應用,帶來的不僅是生活方式的變化,還有學習方式上的變革。然而,隨著手機功能的無限延展,由此帶來的負面作用也逐漸顯現,如何趨利避害也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
走進課堂,自覺把手機關機,放進統一制式的手機套,移至課桌左上角……近日,浙江一所高校推行“無手機課堂”引發熱議。記者走訪北京高校時發現,大學生上課期間是否用手機全憑自覺,上課關機的學生寥寥無幾。(據《北京晚報》報道)
無論從大學生自身的素質提高,還是高校的教育目的本身看,加強手機文明禮儀教育都顯得極為迫切。
作為學生,手機絕對成了其成長過程中的“標配”,信息化社會,離開手機這一最主要的通訊工具、網絡終端是不可想象的。但這并不是說,手機就得每時每刻保持使用狀態。有幾個學生會因為少接了一個電話就影響了其終身事業的發展?或者會造成其人生道路的嚴重轉折?恐怕更有同學是把手機當作閑聊的工具、游戲的道具,甚至僅僅是“手機依賴”。
在大學課堂,首先要有對授課教師和其他聽課學生最起碼的尊重。關機或靜音,讓手機保持安靜,體現的是一個成年大學生、一個成年公民的良好修養。高校課堂不應成為喧鬧街巷。在不適宜場所,也許接聽的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電話,卻在他人的側目和鄙視中給自己的公共形象抹黑,更是給日后社會交往的融洽關系挖了一個繞不過去的坑。
那種旁若無人接打手機,完全不顧及周圍民眾觀感聽覺的“蠻橫”現象有必要首先絕跡于高校課堂。高校教育也應強化這一文明禮儀教育,要讓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尊重公共空間,遵守基本的社會規范。
手機在社交、工作、生活中越來越不可缺少,而手機使用時的文明禮儀也必定應當如影隨形,成為構建高校優秀學子形象、助力學子日后發展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基石。走進課堂,關掉手機,應當成為學子自覺、高校主動的一種教育行為,由此也培養一種符合現代文明禮儀的底蘊和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