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手機與網絡的不斷普及,大學生課堂上玩手機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為了讓學生回歸課堂,不少高校都陸續推出了“無手機課堂”:要求學生上課時必須上交手機,下課時再歸還手機。一時間,“無手機課堂”備受推崇。
對于課堂上玩手機的現象,在指責大學生不愛學習之后,高校也需要反思。
大學生課堂上玩手機,最直接的原因是課程內容乏味,教學內容不能吸引學生注意力。要讓大學生回歸課堂,老師也要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提升課堂吸引力,讓學生明白“課堂比手機更精彩”。
與推行“無手機課堂”相比,筆者更欣賞的是華中科技大學某學院嘗試的“自由課堂”:學生在課堂上隨心所欲,享受各種自由。課堂上老師從不點名,教室里備有電水壺供學生泡咖啡,學生上課時可隨時吃東西或接打電話,甚至可以不打招呼就離開教室?!白杂烧n堂”給了學生充分的自由,同時對高校與老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應該在教學上多下工夫,讓課堂內“出彩”進而吸引學生注意力。推行“無手機課堂”的出發點是讓學生專注課堂,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但僅僅依靠“無手機課堂”是遠遠不夠的。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高校還需從根源上提升教學質量,增強課堂吸引力。只有讓學生真正對老師上課有興趣,讓學生感受到老師上課有價值,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效果,“無手機課堂”才會起到應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