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內各大高校的一項抽樣調查發現,有六成以上的大學生坦言自己每天上課都會玩手機。而湖北某高校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各項令老師反感的學生課堂行為中,“上課玩手機”高居第一。課堂上玩手機,讓老師很“受傷”,嚴重干擾了教育秩序。
上課玩手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道德準則與行為準則的下降。但我們絕不能因此過多地苛責學生,首先還是要從自身找問題。北京市退休語文老師王曉春在其所著的《今天怎樣做教師》一書中提到,出了問題之后,我們老師往往習慣于“怎么辦”,而很少問“為什么”。“怎么辦”無助于從根本解決問題,只有“為什么”才能讓我們找到解決的方法。我們應該首先思考下學生為什么會玩手機?
學生在課堂上低頭玩手機,在本質上也是一種另類的利益表達——課堂教學“滿堂灌”、一些老師敷衍塞責、照本宣科念PPT、課程內容陳舊枯燥,學生們自然會感覺無聊,因而“身在課堂心在外”。一位大學生是這樣吐槽的:如果老師講的課富有吸引力,誰還有空玩手機?所以說,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在以嚴格的紀律約束學生的習慣的同時,更需鉆研教學業務,不斷改進自己的授課內容,提高授課技巧,吸引學生的關注,從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去影響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授課氛圍。
上課玩手機只是大學生不愛學習的一個縮影。當今大學生不愛學習的現象較為普遍,這種狀況令人擔憂,對大學生不愛學習原因的探究也極為必要。
網絡上曾瘋傳一個名為“凌晨四點的哈佛圖書館”的帖子,圖片上的哈佛圖書館在凌晨依舊燈火通明、座無虛席。國外名校都有嚴格的淘汰機制,如在哈佛,每年平均有20%的學生會因為學業成績不過關而被淘汰。這種淘汰,不只看期末一張考卷分數有多少,每堂課上的發言表現、課后練習要占到總成績的一半,以此督促學生的日常學習。在如此學習氛圍下,學生不想學都很難,還會玩手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