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大浦(1904—1992)是我國著名林學家、林學教育家,他實事求是,注重實地調查研究,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在長期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套啟發式、形象化教學方法。其思想不僅對于我國林業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對于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及生態建設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價值。
馬大浦是我國著名林學家、林學教育家,為新中國的林學及林學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教育思想上,他強調理論聯系實際,理論為生產服務;在科研上,強調要實事求是,注重實地調查研究;在生態思想上,強調要注重森林的生態功能,加強平原地區的森林建設。馬大浦的思想,對于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及生態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應引起高度重視。
科研報國,畢生奉獻
馬大浦,字述之,福建浦城人,早年就讀于中央大學農學院森林系,畢業后曾留校任教,并兼管校內林場。在林場工作期間,他堅持深入基層,系統地掌握了林場管理、林場經營、樹木栽培等方面的知識。同時,形成了堅持實際調研的科研風格。
1936年3月,馬大浦懷著科研報國的理想前往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農學院林學系深造。留學期間,他深入研究了美國的油桐種植技術,撰寫了《美國油桐事業最新之發展》一文。他還將由美國改良過的油桐種子寄回國內。在國內同行的幫助下,這些種子最終試種成功。回國之后,馬大浦潛心研究油桐的種植技術。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他論證了肥料對于油桐早期生長所具有的重要影響。
抗日戰爭時期,馬大浦專門撰寫了《抗戰建國與森林》一文,從戰略角度闡述了森林在抗日戰爭中的特殊作用,以及森林在戰后建國中的戰略意義。抗戰勝利后,馬大浦根據國際森林形勢,撰寫了《世界森林概況》一文,呼吁政府能夠重視林業的發展。1948年,馬大浦撰寫了《今年造林運動的趨勢》一文,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呼吁城市木炭林、建材林、黃泛區護農林及西北防沙林的建設。
新中國成立后,馬大浦的研究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在黨中央的支持下,他在油桐方面的研究得以繼續,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1952年,馬大浦調任南京林學院。可以說,該校從零起步,逐漸發展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林學機構,馬大浦功不可沒。
1957年,馬大浦受林業部的委派,前往越南農林大學任教。任教期間,他不僅悉心教學活動,同時深入調研了越南的林業情況。在他的幫助下,越南林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為此,越南政府特意頒發“有益勛章”以表彰馬大浦對于越南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所做出的貢獻。
1964年,在全國油桐工作會議上,馬大浦系統性地闡述了油桐種植的重要性,以及油桐種植的技術要點,代表了當時油桐種植技術的國際水平,對于中國油桐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改革開放以后,已是高齡的馬大浦并未停息自己的學術腳步。1978年至1981年期間,馬大浦先后擔任《辭海》的分科主編,以及《林業辭典》編委等職務。
可以說,馬大浦用實際行動實現了科研報國的理想,為中國林業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悉心教學,重視管理
20世紀30年代起,馬大浦便開始從事林學教育工作,先后在廣西、江西、安徽等地從事教學活動。由于林學在國內剛剛起步,因此師資力量、教學資源奇缺。盡管如此,他從未想過放棄自己的事業。
在廣西大學任教期間,馬大浦親自編寫教材以填補空缺。他所編寫的教材和廣西當地的林業情況具有高度的關聯性,因此深受學生的歡迎。在教學方法上,他積極引入西方先進教學模式,在結合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具有馬大浦特色的啟發式教學法。
實踐表明,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舉一反三、獨立思考的能力,深受學生好評。
馬大浦不僅擅長教學,而且擅長管理。1952年,全國院系大調整,原南京大學森林系與金陵大學森林系聯合組建為南京林業學院。在組織的安排下,馬大浦調任南林。此后三十多年,馬大浦一直在南林工作。他為南林的發展奉獻了自己全部的力量。
在南林的建設問題上,他立足實際,提出了四點要求:一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二是加強規章制度建設,三是加強校風和學風的建設,四是加強教材和科研建設。
在人才培養上,他提出一方面要制定科學的培養計劃,另一方面要將計劃落實到實處,強調實踐出人才的理念。他曾說:“人才的培養僅僅依靠校內教育是不夠的,必須深入到生產一線去。”因此,他多次帶領學生在南京、蘇北等地開展調研活動,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教育學生。同時,他希望每個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能夠樹立起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理念。在他的指導下,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學生走出校園,走向全國。
在規章制度建設方面,他認為,制度建設不能脫離群眾,制度一方面是管理全校師生的基礎,同時也是為全校師生提供服務的。因此,必須遵循民主原則。在具體工作中,他堅持民主作風,強調實事求是。他總是深入到師生中,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了解他們的學習和工作。凡是師生們認為不合理的制度,經過調研和討論后都會得到及時的修改。
在教材建設問題上,馬大浦認為,一是要借鑒國際先進的科研成果,二是要結合國內林業的實際情況,面向社會,注重教、科、研、產的有機結合。
事實證明,馬大浦的教學管理思想,對于南林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學校在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發展迅速,一躍成為全國知名的林業學院。
碩果累累,造福社會
馬大浦長期從事林業教育工作,在數十年的教學生涯中,編寫了大量林學教材,填補了林學領域的多個空白。
20世紀40年代,在廣西大學執教期間,馬大浦曾編寫過一系列林學講義。由于戰亂的影響,這些講義未能集結成冊出版。新中國成立后,馬大浦先后出版了《造林學》《森林學》《林業調查規劃》等教材。這些作品都是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寫成的,一方面結合了當時歐美林學的最新理論成果,同時系統性地分析了當時國內的林業情況。因此,不僅具有高度的學術價值,而且非常適合教學使用。這也充分體現了馬大浦一貫堅持的理論聯系實際、實際發展理論的科研理念。
同時,他參與了諸多林學工具書的編寫,例如《主要樹木種苗圖譜》《中國主要樹種造林技術》等。這些工具書在學術上、生產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使用價值。其中,《主要樹木種苗圖譜》是凝聚他一生心血的巨著。這部作品在體例上有所創新,打破了樹木學、生態學、種苗學之間的界限,是一部具有開創性的學術作品,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馬大浦在從事科研活動之初,便確立了理論要聯系實際、要服務于生產的目的。早在20世紀30年代,他便積極致力于林業可持續發展的調研活動,先后多次在南京、廣西等地開展實地調查,提出過一系列植樹造林計劃。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中央的支持下,馬大浦開展了更為廣泛的調研活動。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先后撰寫了《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的土壤情況》《雨花臺烈士陵園植樹要點》等具有實用性的文章。
1952年,馬大浦組織南京大學森林系師生參加了華南橡膠園規劃調研活動,并為橡膠園的規劃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數據資料,為新中國植膠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953年,在華東軍政委員會農林部的組織下,他帶領高年級學生在蘇北沿海灘涂一帶開展調研活動。在馬大浦等人的努力下,黃河故道的林業問題得到有效改善。
改革開放以后,已是高齡的馬大浦仍舊不忘宣傳林業的重要性。在多個學術討論會上,一再強調森林在維護生態平衡方面的重要性,強調要依靠森林來防止自然災害,強調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忽視森林的維護以及可持續發展。
在當前環境污染嚴重的背景下,馬大浦的生態教育思想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