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是世界各國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普遍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影響著城市的社會與經濟發展。隨著我市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目前我市的城市交通發展跟不上城市發展的需要,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已經凸顯。本文對造成成都市交通擁堵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得出了一定的結論,并在該結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改進建議。
【關鍵詞】成都市;交通擁堵
0.引言
成都作為四川的省會城市,近十年的發展十分迅速,GDP總值連續4年位列全國前十。隨著城市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都市的汽車保有量達到233.5萬輛(其中城區114.18萬輛),僅次于北京。汽車為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方便,同時也給城市帶來了擁堵。
1.成都市道路特征
成都市道路結構呈環形放射狀,主要道路為一環、二環、三環。該道路結構以放射狀交通線路承擔內外出行,并連接主城與衛星城;喚醒交通網承擔區與區之間或過境出行,連接衛星城市,減少衛星城之間的出行穿越主城中心。
成都城區環形放射式路網交通的弊端:交叉口不夠規則,不利于交通組織;容易形成“攤大餅”的城市布局,在市中心土地使用過高,中心區的道路網不能滿足交通需求;造成中心市區交通壓力增大,進而帶來市區中心交通阻塞問題。
2.擁堵原因分析
2.1 供需矛盾
供需矛盾是導致城市擁堵的重要原因之一,成都市機動車保有量增加速度過快,城市道路建設的速度遠遠落后于該速度。目前一環內路網容量高峰小時可容納8萬輛小汽車,實際需求10萬輛,二環內路網容量高峰小時容納17萬輛小汽車,實際需求21萬輛,在一二環路的需求已大大高于供給,因此在一、二環路上時常會發生交通擁堵現象。
2.2 城市結構布局不利于城區交通
環形放射狀道路結構的最大問題便是離市中心越近,道路密度越大。成都中心城區人口集中,4%的面積承擔全市45%的人口,人口密度9300人/平方公里,崗位密度5500人/平方公里,近1/3的崗位分布在一環以內,CBD崗位密度更是接近6萬人/平方公里,而一環以內的面積僅占中心城的5%,居住人口集中在一、二環之間,部分地區的人口密度超過2萬人/平方公里,所以市中心在交通中的地位尚不可替代。正因為這種城市布局,造成高峰期向心交通集中,潮汐現象嚴重,徑向通道趨于飽和,城市中心的堵塞局面短期內難以緩解。
2.3 公共交通系統不發達
目前成都市僅擁有兩條地鐵線路,與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相比差距較大,大部分的道路運輸主要由公交線路承擔。公交線網受道路情況的影響較大,當車流量較大時,其運行速度往往只有10km/h-15km/h,遠遠無法滿足人們的出行需求,因此每天早晚高峰時都會出現道路擁堵的情況。
3.建議與改進
3.1 實施交通需求管理,減少交通流量
根據車牌號進行限行,通過減少出行量來緩解道路擁堵問題。該方法在許多城市已經實行,并具有一定的效果。由于成都市機動車保有量已經過大,因此實行限購十分必要。通過搖號來限制人們購買機動車,減緩機動車保有量的增加速度,使政府有足夠的時間來建設城市道路。
3.2 道路建設與管理并重
與一線城市相比,成都市的人均道路長度、人均道路面積等指標相對較低,說明我市目前在道路交通供給方面還存在不足,還需要通過投資進一步增加交通供給能力。但由于道路交通供給增加對于提高交通效率的作用是有限的,因而在城市格局逐漸成型和道路長度和面積增長潛力有限的情況下,交通供給策略應借鑒世界大城市的經驗,重點在完善道路網系統、加強交通管理和提高交通運行效率上下功夫,而不是單純地熱衷于發展高架路、環路和放射路,建設寬馬路和大廣場。
3.3 發展公共交通系統
軌道交通系統是解決城市擁堵的方法之一,其具有運量大、不受道路情況影響、運行速度快的特點,通過分析不同區域人們的出行需求,在合適的線路上修建地鐵或輕軌。成都市可加大在軌道交通系統上的投資力度,爭取在2020年前開通5條軌道交通線路。
3.4 建設快速公交(BRT)系統
快速公共汽(電)車運營系統,簡稱快速公交系統(Bus Rpaid Transit一快速公交),是利用改良型的公交車輛,運營在公共交通專用道路空間上,保持軌道交通運營特性且具備普通公交靈活性的一種快捷的公共交通方式。RBT是一種中運量等級的客運系統,對于成都這種特大城市而言,軌道交通依然是未來城市客運交通的骨干,BRT不可能在這樣的特大城市中取代軌道交通,由于軌道交通系統建設的周期以及投資等原因,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建設完成和完全覆蓋,但作為軌道交通的“延伸、聯絡、補充和過渡”,BRT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過渡選擇。
4.結語
交通擁堵問題是中國各個大城市所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人們不得不關心的幾個問題之一。交通擁堵不僅影響人們的出行,降低人們的生活質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經濟的發展。本文分析了成都市的交通擁堵問題,提出了交通需求管理、建設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與BRT系統等建議,希望對解決城市交通擁堵起到一點建設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邵春福.交通規劃原理[M].中國鐵道出版社,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