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詳細介紹了我們對高職類表面組裝技術課程教學實踐的建設和對其進行的教學實踐改革的初步探索,即以典型電子產品為載體,對學生進行項目化訓練;創新性的提出采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學,“教、學、練、做”四位一體教學與“激勵與鼓勵”“現場實踐”教學等多種靈活教學方法,將學生置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自主學習過程中;最后,采取過程考核與目標考核相結合的方式,檢驗學生的動手操作技能和知識運用能力。
【關鍵詞】表面組裝技術;一體化;課程改革
1.引言
《表面組裝技術》(Surface Mounting Technology,SMT)是應用電子技術和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的核心職業能力課程,是目前電子組裝行業里最流行的一種技術和工藝。本課程的學習,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養成起著主要的支撐作用。課程組根據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的要求,利用一體化,信息化教學和現場教學模式,對表面組組裝技術課程進行了建設與改革研究。
2.課程設置
2.1 課程定位
表面組裝技術課程是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一門必修專業課(SMT方向),同時更是一門與生產實踐緊密相關的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了解現代電子產品的生產環境、熟悉了企業管理制度;掌握SMT生產的全過程;掌握SMT生產工藝編制、文件管理和品質控制方法;掌握設備操作與設備維護等。本課程的學習,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養成起著主要的支撐作用。
2.2 課程任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建立SMT系統的概念、了解SMT生產系統的構成;正確識別表面組裝元器件,熟悉表面組裝材料;掌握表面組裝設備的基本工作原理及操作規程;掌握表面組裝工藝、生產的組織和管理等。培養學生SMT設備安裝、管理、操作與維護的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通過系統學習,學生們能熟練的使用有關軟件進行操作與生產,使學生勝任SMT生產線各崗位要求,熟悉SMT工藝編程。為今后SMT生產一線的工作奠定較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操作技能。
2.3 課程目標
本課程的目標是使學生熟悉現代化電子產品生產線,熟悉電子產品生產工藝,及其表面組裝技術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了解表面組裝技術的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職業素質,養成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科學探究方法,使學生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生產力的相互作用,逐步養成科學的價值觀;在進一步的實踐訓練中鍛煉學生實際操作技能,提示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為就業打好堅實基礎。
2.3.1 知識目標
了解和熟悉SMT技術的概念、特點、作用、現狀及發展。掌握SMT元器件的型號、規格識別方法;SMT生產工藝流程;焊膏印刷、貼片、再流焊接等工藝方法;SMT的檢測與返修方法;SMT設備基本結構、功能和工作原理;SMT設備編程知識。
2.3.2 技能目標
熟練掌握SMT印刷工藝流程;電SMT貼片工藝流程;電SMT再流焊接工藝流程;熟悉印刷機操作規范和操作要領;貼片機的操作規范和操作要領;回流焊爐的操作規范和操作要領;熟悉并了解返修設備的操作規范和操作要領;了解SMT生產加工的組織與管理過程。
2.3.3 素質目標
培養學生能獨立承擔電子產品的裝配與工藝管理、質量檢驗、設計開發及設備維護管理等崗位的工作,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在實際工作中能創造性地完成各項任務,了解電子信息產業的相關法律法規常識與行業標準;掌握文明生產、安全生產與環境保護的相關規定及內容。培養學生具有實事求是、熱愛真理的精神,培養學生勇于創新、敬業樂業的工作作風;培養學生的質量意識、安全意識、社會責任心、環保意識和優秀的職業素質和道德。
3.課程改革的教學模式與設計思路
3.1 課程改革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應用電子技術類課程采用呆板的“滿堂灌”講授和課后零碎的見習的方式進行教學,我們針對本課程實踐性強和學生探索欲強的特點,特殊的采取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課堂與實訓地點結合等一體化教學模式。將日后本專業學生就業的職業技能,職業素養與知識體系融入教學之中,將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結合在一起。授課時就告訴學生課程設計項目的內容、要求,設計應該涵蓋的知識點,以此為基礎展開理論教學和實訓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與技術綜合應用能力。根據SMT技術的專業特點及電子產品生產流程,重點介紹SMT組裝系統設備結構特點與操作技能、介紹表面組裝工藝技術生產流程、工藝規范和質量檢測管理等知識。
3.2 課程改革設計思路
(1)創新的教學理念與思路:經過今年的教學探索,我們堅持“以職業崗位為課程目標,以職業能力為課程核心,以職業標準為課程內容,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以最新SMT技術為課程視野”的課程設計的理念。以“生產車間”為平臺,按照“具體工作崗位→分析實際的工作過程→提煉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領域→設計教學項目→形成課程結構”的流程進行基于工作過程、行動導向的課程設計,形成“教、學、做”一體化的課程,
(2)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形象化:理論教學將復雜的原理用簡單的、感性的方法展現出來,并選取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實例和生活中的應用聯系講解,結合多媒體等有效地使難以理解的概念簡單化、形象化,充分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3)課程教學中始終貫穿學以致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教思想:以學生將來從事的職業崗位群所需要的相關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依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它突破了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減少理論推導介紹,重點突出應用。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讓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的過程中學會完成相應工作任務。以職業活動為導向將課程內容按“項目”進行整合。
3.3 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課程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運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分組討論、“角色扮演、學、練、做”四位一體教學現場實踐教學“全程跟蹤”“啟發激勵與鼓勵”教學引導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樂于實踐,提高教學效果。教學組織形式多樣化并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儀器設備。
實踐方面在學校的SMT教學工廠的生產過程中展開教學,利用實際生產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根據課程教學目標,以工作內容為驅動,以SMT工藝過程為向導來設計課程教學的各環節。通過“基于情境設置的行為體驗式”教學模式是讓學生參與企業實際的生產環境和生產過程中,按照企業的生產要求融入教學元素使學生在各種情景中去完成任務,成為教學行為的參與者,學生、教師及企業技術人員與設備完全融為一體,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體驗生產。
4.必要的考核與評價
課程考核采用項目考核的方式進行,主要以過程考核為主,考核項目涵蓋完成學習任務的全過程。考核方法具體如下:平時成績(占20%)、查學生平時的出勤率、學習態度、課后作業以及自主學習等方面。建議出勤占25%,學習態度(包括與教師的互動、回答問題等)占25%,課后作業占25%,自主學習(根據教師要求完成3~4份課后自主學習(上網)心得。期中考試成績(占30%)、主要考查學生前半學期對課程的學習情況,考查方法可以采取閉卷考試的方式或讓學生做簡單電子產品并撰寫工藝文件等的考查方法。期末考試成績(占50%)要考查學生對課程理論知識的掌握及其運用理論知識的能力,主法可以采取做大型綜合作業、撰寫專業論文等形式的考查。
5.小結
綜上所述,我們在長期的教學和相關生產實踐中,通過不斷的探索和改革,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表面組裝技術課程教學實踐過程。在課堂和相應的實踐中,通過對學生所學機能的引導,改善學習策略和方法的交流,不僅讓培養學生熱愛《表面組裝技術》課程,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團隊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科學觀,提高了學生對課程知識的認識和掌握,鍛煉了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效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全面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本課程教學組今后仍將進一步探索以先進的教學思想和理念為先導,加強深入這門電子學橋頭堡課程的教學改革,使其始終處于專業課程的領先地位,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電子專業人才提供必要保障。
作者簡介:張玲娜(1978—),女,陜西長安人,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電子教研室講師,主要從事傳感器技術、電子裝聯產品和表面組裝技術的教學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