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十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優先發展西部沿海地區的戰略使東部沿海區域經濟實力持續快速增長,但由于歷史、地理位置、資源分布不均衡等種種原因,由此也引發了區域之間差距不斷加大的問題,區域經濟發展的巨大差距嚴重阻礙了和諧社會的構建。本文在對區域經濟差異成因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從經濟規模發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教育發展水平三個角度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對比,最后對盡快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對策措施。
【關鍵詞】區域經濟;和諧社會;對策
1.導論
1.1 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優先發展西部沿海地區的發展戰略使東部沿海區域經濟實力持續快速增長,但由于歷史、地理位置、資源分布不均衡等種種原因,由此也引發了區域之間差距不斷加大的問題。為縮小區域差距,國家做出了大力開發中西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重大戰略決策,使中東部區域呈現出強勁發展的勢頭。然而,不可否認,當前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區域差距繼續擴大的現象仍然存在。區域之間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巨大差距為構建和諧社會帶來了重大的挑戰,不利于社會整體的持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提出了“五個統籌”的發展目標,這實際上是試圖解決我們當前經濟生活中的一些最突出的矛盾,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區域作為經濟社會的重要載體,既是不同地區間人與人關系的作用形式,又是人與自然共存互動的空間形式。區域結構失衡,發展進程和水平差距過大,和諧社會就失去了依存的基礎。區域過度失衡將導致利益分配不公、地區差距鴻溝、城鄉發展割裂的矛盾,這將從根本上動搖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因此,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和協調區域經濟發展,不僅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1.2 研究意義
近幾十年來,我國經濟保持平穩的發展,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人民生活繼續得到改善,特別是廣大農民提高收入,積極性得到極大調動,這些都標志著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然而,必須看到的是,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大好形勢下,我們國家也進入了社會轉型的新時期,社會群體不斷分化、利益關系日益復雜、社會矛盾逐步突出,價值取向、群體結構、權利訴求、利益博弈呈現出多化的特征。我國在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協調、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差距的拉大,這種現象既是區域間社會發展水平的現實反映,也是歷史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的集中體現,會對社會的穩定和經濟良性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延緩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現實生活中眾多而又復雜的社會問題,使中國既有可能進入黃金發展期,也可能進入社會矛盾凸顯期,如果不能及時處理好這些問題,將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因此和諧社會的提出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
2.區域經濟差異成因分析
中國自古以來地區經濟發展就不平衡,從宋朝開始,中國就出現了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問題,西部地區越來越落后,中國社會發展重心逐漸向東南偏移,這種不平衡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根本態勢。形成這種狀況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2.1 自然條件
我國中西部地區地域遼闊,國土面積占全國的60%以上,但其中不易利用的沙漠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占60%,這種相對惡劣的自然條件,形成了極其不合理的人口分布。我國95%以上的人口偏集于著名的黑河騰沖一線以東,而以西的廣大地區人口則不足全國的5%,平均每平方公里僅10人。這種分布反映了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生存條件差。人的承受力低下的客現狀況,造成中西部許多地區勞動供給易受到數量限制,缺乏供給的彈性,難以大量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另一方面也意味市場狹小,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發展缺乏凝聚力。
2.2 歷史原因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經濟凋敝,交通閉塞,社會制度落后,人民生活困苦。在工業發展指標方面,地處東部沿海地區的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7省和北京、天津、上海3市,集中了全國75%以上的工業總產值,而占全國總面積60%以上的少數民族地區則僅擁有3.8的全國工業總產值。
2.3 政策環境
從投資政策上看,60至70年代,中西部地區相當部分省區如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西藏等,一直是“反帝反修”的前哨。國家投資較少。盡管中部有些省份是國家三線建設的投資重點,但從總體數量上看,因為解放初期的投資重點是在東部沿海地區,早期投資積累較多,所以投資總額遠遠少于東部地區。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受東、中、西“梯度發展理論”的影響,國家投資的主要重點又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
3.區域經濟差異現狀分析
3.1 經濟規模發展水平比較
為了清楚的比較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以2012年每個省份的地區生產總值除以當年的年末總人口,可以得到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元),經過計算,2012年我國東部地區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61998元,中部地區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6786.27元,西部地區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28706.89元,其中中部、西部地區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僅分別為東部地區的59.33%,46.3%,而西部地區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又僅僅分別為中部地區78.03%;東部地區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最低為32377元,最高為93173元,中部地區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最低為27952元,最高為63886元,西部地區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最低為19710元,最高為93173元,我國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最高的省份為最低省份的4.73倍,說明目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極大。
3.2 人民生活水平比較
2012年我國東部地區的人均純收入為11808.04元,中部地區的人均純收入7487.954元,西部地區的人均純收5677.545元,其中中部、西部地區的人均純收入僅僅分別為東部地區的63.41%,48.08%,西部地區的人均純收入不足東部地區的一半;東部地區的人均純收入最低省份為7408.003元,最高省份17803.68元,中部地區的人均純收入最低為6007.55元,最高為8603.849元,西部地區的人均純收入最低為4506.664元,最高為7001.426元。西部地區人均純收入最高的省份都低于東部地區人均收入最低的省份,說明我國目前東中西部地區之間人均純收入差距極大,地區內部之間的差異性也很大。
另外,我國目前東中西部地區之間居民人均消費水平絕對(元)、人均住房面積(平方米/人)等方面同樣存在地區之間發展水平差距極大,地區內部之間的差異性也很大。
3.3 教育發展水平比較
2012年我國高等教育方面,東部地區的每十萬人口各級學校平均在校生數為2923人,中部地區的每十萬人口各級學校平均在校生數2351人,西部地區的每十萬人口各級學校平均在校生數1889人,其中東部地區的每十萬人口各級學校平均在校生數最低省份為2063人,最高省份為5534人,中部地區的每十萬人口各級學校平均在校生數最低為1834人,最高為3078人,西部地區的每十萬人口各級學校平均在校生數最低為1133人,最高為3525人。說明我國目前東中西部地區之間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差距極大,地區內部之間的差異性也很大,教育資源分布很不均衡。
綜上所述,我國中東西部地區無論是在經濟規模發展水平、還是人民生活水平、居民人均消費水平絕對、人均住房面積、教育發展水平等方面均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協調區域發展并縮小區域差距,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這不僅可以提高我國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而且能夠早日實現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目標。為此,必須依據我國真實國情制定適宜的對策與措施。
4.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對策措施
4.1 重視區域差距,制定長期發展戰略
區域差距是經濟增長不可避免的伴生物,也是增長本身的必要條件。不平衡發展戰略是世界各國特別是世界大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模式,也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規律。當然不平衡發展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當不平衡發展達到一定程度后,就為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實現區域經濟的均衡協調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各種區域經濟政策要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體系,而且在法律和制度上要實現規范化。因此,應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統籌規劃、科學決策,通過國民經濟總體布局的調整和制定長期的發展戰略來縮小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
4.2 加強落后地區的自身發展能力建設
正確處理區域關系,必然要求不發達、欠發達區域加強自身發展能力建設,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積極探索發展途徑;要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堅持經濟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并舉,充分考慮當地的比較優勢,如資源優勢等,精心規劃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藍圖,結合區域實際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激發區域發展的潛力。同時,不發達、欠發達區域應認真學習東部區域開發發展的經驗,要改變觀念,積極擴大對外開放。
4.3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
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缺乏必需的基礎設施,一系列產業都發展不起來。中西部的經濟發展之所以沒有東部區域那么快,對境外投資者的吸引力之所以沒有東部區域那么大,原因之一就是交通、通訊不暢。西方一些國家在區域開發過程中都十分重視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因為這方面的建設與完善,能夠溝通落后區域與先進區域以及落后區域之間的聯系,促進落后區域與先進區域之間以及落后區域內部資源、技術、信息和產品等的輸入與輸出,從而增強落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
實踐證明一個區域居民的素質尤其是科學文化素質,是決定該區域經濟長遠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基礎性因素。落后區域之所以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區域居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低,我國是一個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較為落后的國家,落后區域居民總體的科學文化素質較低,因此,更應高度重視文化教育方面的發展,通過增加財政投入等手段,大力促進這些區域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4.4 實施優惠政策,拓展籌集資金渠道
落后區域的地方政府在發展過程中要承擔許多公共服務項目,需要大量的資金,而這種資金除政府外很少有其他主體愿意投資,因而需要政府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以吸引投資。同時還應出臺相應政策以鼓勵、支持各類人才到不發達、欠發達區域就業。要促進技術開發和轉讓,為此可以采取對落后區域從事科研開發的人員提供工資補助、對進行技術轉讓項目提供參股資本、對研究改善市場銷售情況的企業提供補助等措施。政府可以啟動財政、金融兩大杠桿,努力籌措發展資金。在財政方面,主要是對進入開發區域的企業提供減免稅優惠,同時增加財政撥款,支持開發區域興建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改善開發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在金融方面,主要是由國有銀行對進入開發區域的企業提供低息貸款,幫助其解決生產經營和新產品開發過程中資金不足的問題。
4.5 注重在落后區域發展先進技術和特色產業
從西方一些國家調整區域差距的實踐看,很少采取技術梯度轉移的模式,即將發達區域使用過的已經相對落后的技術與傳統產業轉移給處于開發過程中的不發達區域,而是積極利用不發達區域的后發優勢,直接向不發達區域移入先進技術,在不發達區域發展新興產業。在我國,我國中西部區域與東部區域相比在自然資源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從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出發,開發中西部區域的自然資源是完全必要的。但自然資源中的絕大部分是不可再生的,并且是有限的。因此,必須處理好資源開發與加工工業發展的關系,把資源開發與加工結合起來,盡量把資源加工的附加值留在西部區域,以便推進西部區域的工業化進程和更快地進行資本積累。應當充分考慮當地的比較優勢,結合區域實際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激發區域發展的潛力,增加現實的經濟社會優勢。
參考文獻
[1]王夢堂.關于統籌城鄉發展和統籌區域發展[J].理論動態,第1628期.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行動指南[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6.
[3]李仙.統籌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構想[J].中國發展觀察,2006(7).
[4]張崇康,李德龍.構建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構想[J].求是,2006(23).
[5]徐加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J].理論學刊,2007,158(4).
[6]肖玉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理論、現狀和對策[J].唯實,2004,(6).
[7]張雷聲.深刻理解統籌區域發展的含義[N].人民日報,2004-06-10.
作者簡介:劉定安(1987—),男,新疆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管理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