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的技術革新進入了一個極為高速的階段,在教育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無論是在教學理念還是教學手段上,都得到了很大的飛躍。而多媒體教學就是其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應用多媒體教學,能很好的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擴展教學內容,對于教學效果的提高成效明顯。而體現在初中階段的化學教學中,最為明顯的優勢就體現在眾多的化學實驗中,能很好的完成許許多多傳統實驗教學無法達到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初中化學;多媒體;實驗教學
初中的化學教學內容相對基礎,應以培養學生的相關興趣為主,而化學課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本身就具有不小的優勢,它有著大量的實驗課程,可以讓學生很直觀的觀察到課本上面所記載的知識內容在現實世界中的體現,無疑會在學生腦海中留下很深的印象,這個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比擬的。但是,在傳統的化學實驗課教學過程中,仍然不能避免出現一些差強人意的地方,如某些化學反應過程在現實生活過于迅速,學生來不及仔細觀察便已經結束;而某些化學反應又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在課堂上直接進行實驗時可能會發生事故;另外就是學校的資源有限、教學時間有限、某些化學反應的原材料比較珍稀、反應時間過長等重要因素都制約著傳統化學實驗課的進行。因此,在化學實驗中采取多媒體的教學,可以很好的彌補傳統教學手段在這方面的缺陷。
一、增強實驗的效果,彌補化學實驗的可觀性
科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第六章《金屬》的實驗課中,不少活潑金屬和稀酸的反應過程十分快速,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在課堂上直接進行實驗演示給學生觀看,那即便是坐在最前面的學生也無法很好的觀察到整個變化過程。而如果為了延長反應時間,增加活潑金屬的劑量很有可能會讓反應劇烈化,造成稀酸飛濺,從而釀成教學事故,且對于學校來說,一次性在實驗中投入太多的化學原材料也無疑是一種浪費。因此,于公于私傳統的教學手段都無法很好的達到這一章節的實驗教學要求。
而通過多媒體教學,教師可以在網上搜索到大量關于金屬與稀酸反應的視頻,可以很輕易的將這些化學反應過程充分演示給學生看,而且其過程的分解可能比課堂上的實際操作更為細致,學生理解起來也更為容易,有利于學生對于該部分知識的掌握。
此外,在觀察金屬與氧氣發生反應的實驗過程中,由于學校教學條件所限,教師只能利用少量的化學藥品在氧氣中進行燃燒,讓學生觀察到不一樣的焰色反應。但由于所用金屬劑量太少,焰色其實也不是那么明顯,部分學生可能根本就無法察覺到反應的發生。但通過多媒體教學卻能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學生可以通過視頻和色彩鮮明的圖片來仔細辨別其中的細微差別。而且傳統教學中依靠教師本人是無法一次性完成多個實驗的,所以實驗的進行是存在先后順序的,也就是說無法營造出一種同時對比的反差氛圍,讓學生在對比中充分認識到不同金屬在氧氣中燃燒的不同表現,但通過多媒體教學便能很好的做到這一點,可以讓學生在同一窗口中同時觀察到多種金屬與氧氣的反應過程,因此更能幫助學生建立直觀、清晰的形象。而且某些活潑的金屬價格昂貴,用于實驗對于學校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通過多媒體的教學便可以省去這部分開支。所以根據教師耐心細致的講解,完全可以通過觀看多媒體的文件和視頻來認識到相關的化學反應,從而提高化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二、減少實驗中的危險,彌補化學實驗的安全性
在傳統的酸、堿、鹽實驗教學中,教師往往需要準備大量的實驗用具,如酒精燈、燒瓶、試管等,這些器具在長年累月的使用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瑕疵,增加了實驗中不可測的風險。此外,在實驗過程中有可能因為反應不完全而產生有毒氣體,如氯氣、氧化氫等,大大增加了學生在參與實現時受到傷害的風險。相類似的安全事故在過去的教學中屢見不鮮,這也是傳統化學實驗教學難以回避的傷痛,但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盡管三令五申強調實驗的規范性,也只能盡量減少出事的幾率,沒辦法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現在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手段,可以利用視頻和動態圖片演示這些有毒或者能夠帶來危害的實驗。如科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三節《古生物的“遺產”——化石燃料》中的實驗部分,要求鑒別氫氣、甲烷和一氧化碳等三種可燃性氣體,在傳統教學實驗中,如果稍有操作不當便會產生微型爆炸或者一氧化碳中毒的情況,影響十分嚴重。但通過多媒體的教學便可以很好的在完成實驗教學任務的情況下做到安全、教學兩不誤。而且更為主要的是,教師無法在同一時間進行三種氣體的燃燒實驗,學生完全可以利用排除法而不是觀察化學反應所產生的燃燒產物來辨別氣體的種類,這顯然是與教學初衷相違背的。但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演示,可以在相同的實驗設置下同時進行三種氣體的燃燒,也就可以很清楚的觀察到三種不同的現象反應:一個燒餅的內壁不產生水珠,而另兩個出現水珠,如果學生知識比較扎實的話,可以很快的反應出不產生水珠的燒餅內氣體為一氧化碳,因為一氧化碳燃燒不產生水。甑別出來一種氣體后,視頻可以照樣往下走,選擇不同的方法來鑒別剩下的兩種氣體。將產生水珠的兩個燒杯倒轉過來然后加入部分液體,可以看到一個燒杯中的液體馬上產生渾濁,而另一個燒杯卻毫無變化,這時教師無需整理實驗后的器具而是直接參照視頻進行講解,讓學生清楚所加入的液體為石灰水,而產生渾濁的燒杯中盛裝的氣體則為甲烷,因為甲烷燃燒會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會讓石灰水產生渾濁;而不產生渾濁的燒杯內則為氫氣,因為氫氣的燃燒只生成水,所以不會讓石灰水有所變化。通過這種對比強烈的直觀觀察,可以讓學生熟練掌握這三種可燃性氣體的鑒別方法,也能讓學生了解到鑒別物質的基本方法和原則,即讓不同的物質在相同的情況下產生反應,通過觀察反應時所呈現出來的不同現象來進行區分。
三、增加實驗的種類,彌補實驗的多樣性
無論學校的條件多么優越,資金多么雄厚,也不可能完全擁有化學教材中所有的實驗材料。因為某些材料極為珍貴,保管也屬不易,用于不可逆的實驗或多或少都是一種浪費。因此在傳統的教學實驗過程中,針對上述情況都是省略,或是一帶而過。這樣做的缺點就是無法讓學生認識到化學元素之間的內在聯系,也就無法理解元素周期表上同列元素所具備的相同性質,這導致學生相應的化學知識得不到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如科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一節《奇妙的金屬性質》實驗課中,活潑類金屬與水的反應是一項教學重點,但由于條件所限,一般學校所能擁有的活潑類金屬就只有鈉,很少有鉀,而鋰和鈣以及后面的銣和銫更是很難擁有。但如果能完全觀察到這些金屬與水的反應,觀察到它們所共同反應出來的一些現象,無疑會讓學生對于元素周期表的理解更為深刻,也就更能理解化學的學習本質。
所以相比于傳統的化學實驗方法,多媒體教學可以整合大量的互聯網資源,即使處于偏遠的山區,也能通過視頻觀察到大學或者化學研究室中所做的化學實驗,部分在日常生活中無法接觸到的金屬如鋰、銫等,都能在這里很直觀的觀察到它們的各種化學反應,其余一些需要大型設備才能運轉的化學反應也能在多媒體中找到相應的資源,這就是傳統教學所無法做到的事情。這些優勢無疑能幫助學生建立起更為直觀系統的化學認知。而且這種資源共享也大大節省了教師在傳統教學中為準備實驗而消耗的時間,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也節省了學校的運營成本,降低了化學原材料的消耗。
四、結語
通過多媒體進行化學實驗的教學是一項新興的教學方法,也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革新。它也是一個教學方向上的探索,是作為新世紀教育革新的一種體現。但在利用多媒體進行化學實驗的教學中,要注意“溫故知新”,不能一味簡單的通過多媒體來講解實驗的操作。化學實驗畢竟是一門動手的學科,多媒體教學只能彌補傳統教學中的一些不足,但不能完全取代傳統教學,尤其在于動手能力方面,更要引起各位教師同仁們的注意,切不可舍本逐末,因為貪圖教學任務的完成而忘記了對于學生操作技能的培養。因此作為初中的化學老師,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多媒體等新型的教學媒介,另一方面還有兼顧傳統教學的使命,可以說任重而道遠,仍需要我們教師集體的不懈努力和對化學實驗教學的不斷開拓。
參考文獻
[1]張東嬌,崔寶秋.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初中化學教學實效性的探討[J].科技信息,2009(26).
[2]林翠萍.對初中化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電化教學手段的體會[J].新課程學習(綜合),2011(08).
[3]陳愛華.多媒體與學案教學相整合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效率[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