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提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應達到4%的目標以來,我國教育投入水平于去年首次“達標”,從此,中國教育投入進入后4%時代。
在后4%時代,教育面臨著新的形勢與任務,教育投入也面臨著新的壓力與挑戰,教育投入如何更有效率地使用?長效保障機制又該如何建立?這些重要而又緊迫的問題擺在了人們面前,不能不引起大家的嚴肅思考。
從財政學視角來看,公平、效率與充足是衡量教育投入是否合理的三大標準,加大教育投入的目標是實現投入總量的充足,優化教育投入的目標則是確保資源使用的高效和公平。從各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來看,美、日等發達國家已較好地實現了教育投入的充足目標,其當前關注的重點是提高已有資源的使用效率,并維護資源分配的公平,而我國作為后發型發展中大國,在改善教育投入的歷程中需同時面對充足、效率與公平的三重考驗。
隨著我國教育投入進入后4%時期,在促進教育投入繼續穩步增長的同時,教育投入使用的合理優化也越來越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問題。對于教育事業的發展而言,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為4%僅僅是達到了“及格線”而非“錦標線”。目前,世界各國教育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平均約4.9%。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這個比例平均為6.1%。相比之下,我國財政性教育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為4%,但社會民間資本投入部分很少。故今后政府和社會民間資本都要加大教育投入,爭取總投入達到或超過6%。更何況,由于我國教育投入長期低位徘徊,各級教育仍有數以千億元計的“欠賬”,教育投入不僅要“建峰”,還要“填谷”。即便是4%目標本身,也還需要一個長效的機制來確保其落實和穩固。正因為實現充足目標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我們難以像發達國家那樣,走一條“先充足后優化”的發展道路,而是必須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時兼顧教育投入的優化,走一條“邊增長邊優化”的發展新路。
從政府應擔負的責任來看,加大教育投入,促進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將是我國教育發展無法回避的核心問題。因此,未來至少有三方面的工作需要政府做更大努力:
一是以更充足的教育投入,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從我國現實來看,質量導向已經逐漸成為各級教育發展的新趨勢。面對這種新的壓力與挑戰,除了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之外,還要制定覆蓋各級教育的生均經費撥款標準。一方面,可以為教育投入的穩定增長提供常態化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能夠以撥款標準為杠桿,通過撥款標準的持續提高,推動教育質量不斷提升。
二是以更公平的教育投入,推動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不僅在精神層面維系著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價值追求,也能在物質層面創造巨大的財富空間。美國重要智庫蘭德公司在其1999年教育研究報告中就曾指出,教育公平能給政府創造巨額財政收入,給社會帶來巨大經濟效益。這也許是個人、社會和政府關注教育公平的根本原因之一。
三是以更高效的教育投入,充分發揮教育資源的最大效益。提升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一是要提升教育資源的單位產出。二是要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最急需的領域,充分發揮其邊際效益。三是要構建有效的質量評估與激勵機制,并完善相應的問責、回應和監督機制。這就需要對現行的教育財政體制尤其是投入機制做出適當的調整。
本文作者系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