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大學生創業:讓夢想照進現實

2014-12-31 00:00:00任江林閆志剛
教育與職業·綜合版 2014年9期

面對就業困境,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走上了創業之路。由過去的“坐等飯碗”,轉而自主去“找飯碗”,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值得贊賞。然而,相比于國外教育發達國家,我國大學生創業率尤其是成功率還偏低,要趟出一條成功的創業之路,出現中國的“比爾·蓋茨”“喬布斯”,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當前,黨和政府把“以創業帶動就業”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頻會議的講話中提出,力爭用3~5年時間使畢業生創業和參與創業的比例提高到10%左右。今年4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實施新一輪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2014~2017四年的時間,將扶持80萬以上的大學生實現創業。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近期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針對大學生創業問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信長星指出,我國高校畢業生創業率約為1%,大學生創業面臨很多難題。從1%到10%,能否跨越?又當如何跨越?

大學生創業風潮漸起,是利是弊爭議未止

由擴招政策催生的高等教育“大眾化”,大大改變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生態”。不到20年的時間,“鐵飯碗”不再根深蒂固地纏繞在人們的頭腦中。隨著大學生就業走向市場,大學生創業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

實際上,從1999年開始,就零星有了關于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創業的文件。2002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深化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有關問題意見的通知》,首次提出“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并出臺了相關的配套措施。

1998年,清華大學發起首屆創業計劃大賽,標志著我國大學生加入到創業者隊伍中來。1999年5月,清華大學材料系四年級學生邱虹云以其發明——大屏幕投影電視,與另外兩位同學創辦我國第一家大學生高科技公司——北京視美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首開大學生創業先河。隨即,學生公司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大學生“創業熱”在全國蔓延開來。

然而,中國大學生創業并非一路凱歌。尤其是面對許多學生公司夭折的情況,關于大學生創業利與弊的爭論未曾休止。

反對者說——

盡管不乏大學生創業的成功先例,然而對于大學生創業,許多人認為應審慎對待。在他們看來,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用父母的錢創業,一則會影響學習,二則如果失敗還會加重父母的負擔,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同時,大學生創業難,成功率低,中看不中用,因此不應該鼓勵學生去瞎折騰,冒險嘗試。上海市人大代表季寶曾就遞交過《政府不宜提倡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意見》的提案,稱:“由于大學生成功創業率僅為2%至3%,且重壓之下極易增長社會不安定因素,因此建議政府審慎對待大學生自主創業。”

而一些事實也從側面證明,盡管大學生創業備受追捧,但目前的“環境”“氣候”并不理想,整個社會還沒有形成濃厚的創業文化氛圍和褒獎成功、寬容失敗的和諧創業環境。公務員考試的火熱場面證明,當下很多大學生仍然愿意捧著“金飯碗”,甚至“死也要死在編制內”。有的家長怕子女受苦受累,不肯讓子女在社會上摔打。有的家長認為子女花了那么多血汗錢才讀完大學,不去找個穩定體面的工作反而要擺地攤、開小店“創業”,是不務正業,好像找不到工作似的,說出去被人家笑話。

當年,北京大學畢業生陸步軒和陳生賣豬肉創業,被很多人認為不體面,混得差,給母校丟臉,甚至被“讀書無用論”者作為論據廣泛使用。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專業畢業生姚智英回家鄉租地種外國菜,開始創業,讓當年砸鍋賣鐵送孩子上學的家人和鄰居很不理解。

支持者則認為——

進入21世紀以來,創業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個人價值實現的重要源動力。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既能有效緩解就業矛盾,也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對于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人社部副部長信長星就強調大學生創業大有可為,“真正最有能力、最有潛力創造成長型機會的企業的還是大學生、知識群體。”著名企業家柳傳志曾在上海交大“創新與創業大講堂”中,向青年學子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和傳奇般的創業歷史,他勉勵大學生“不要辜負了這個偉大的時代”。

利己利人促就業,創新創造貴精神

作為創業實踐者,北京新東方總裁俞敏洪認為:“人生一輩子如果沒有創過一次業,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而“不要在乎別人如何看你,要在乎你自己如何看夢想和未來”,則是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送給大學生創業者的一句話。

從個人的角度看,創業成功往往意味著個人價值實現的最大化。從國家的角度看,大學生創業則并非僅僅是“利己”,更是“利國利民”之舉。

事實上,創業是一種新的就業形式,是更加積極的和高層次的就業。調查顯示,一個人創業一般可以帶動5個人就業。在江蘇蘇州,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已經做到了1:6.2。即使按照最低1:4計算,培養1個大學生老板創業,至少可以帶動4個人再就業,可謂是利國、利民、利己的好事。

除了促就業這個直接的目的,大學生作為最具創新性的群體,更擔負國家創新的神圣使命,而創業則是釋放他們創新原動力的最佳渠道。當今世界最具活力的高新技術企業,比如微軟、Facebook、蘋果等,無不是大學生創業的成功典范,而他們的影響力已然跨越國界,甚至引領了一個時代。

美國前總統里根曾說過:一個國家最珍貴的精神遺產是創新精神,這是國家強大與繁榮的根源。世界上最大的專業支持創業教育的基金會——美國考夫曼基金會主席施拉姆在其著作《創業力》中提到:“目前單論教育技術手段,很多國家已超越美國,但是美國的優勢還將保存,這種優勢就是美國人文化中的創業力,這是美國保持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而所謂的“創業力”就體現在大學生的創造力上。同濟大學黨委書記周祖翼介紹,20世紀中后期,在美國形成了兩個著名的創新軸心,一個是以斯坦福大學為核心的硅谷,另一個是以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為核心的波士頓地區的高科技產業集聚區。以麻省理工為例,其各級校友在美國創辦了2萬余家企業,每年收益2萬億美元,每年新增企業數百家。如果將這些公司組成一個獨立國家,其GDP在全球排位可列第11位。

斯坦福大學則是另一個典型。據統計,美國硅谷60%~70%是斯坦福大學的學生和教師創辦的。“創辦自己的公司”成為每個斯坦福大學人的奮斗目標,斯坦福大學校長約翰·亨尼西就曾經離開學校創辦企業,學校則一直為他保留教授職務。

大學生創業已成為美國經濟的直接驅動力之一。相比之下,我國大學生創業還有不小的差距。

據有關統計:發達國家和地區平均每千人口中擁有40~50個企業,發展中國家為20~30個,而我國僅有11.66個。相對應的,我國大學生創業比例不到畢業生總數的1%,發達國家則一般占20%~30%。

信長星表示:“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創業率只有1%左右,這一數字跟國外比起來還是很低,但差距本身就意味著潛力。”客觀地講,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去創業,也不是每個創業者都一定會成功。對年輕的大學生來說,成功與失敗都是一筆寶貴財富,經歷比賺錢更加重要,創業精神比創業行動更加重要。

“提升中國青年創業力,對提高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對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周祖翼感慨道。

需要但不能僅有勇氣,直面現實做好各項準備

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認為:大學生創業的最大問題是現在的大學生缺乏創業勇氣,不敢去試。他說:“可能闖一百個人,只成功五個人,但是不要害怕,你試都不敢試,永遠也不會成功。”

創業需要勇氣,然而僅僅靠勇氣還是不夠的。

據廣東省團委2010年公布的數據,廣東省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僅為1%。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只有2%~3%,低于其他人員的創業成功率。作為全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最高的省份,浙江省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也僅為4%,而國際大學生的平均創業成功率是20%。

對一些大學生創業者來說,表面的風光難掩失敗頻發的尷尬。

大學生創業的先驅——“視美樂”曾獲首屆全國大學生科技創業大賽的風險投資,第二年由于沒有得到5000余萬元的二期投資,最終該公司將其技術以3000萬元的價格賣給了澳柯瑪集團。2002年6月,重慶大學四年級學生孫鋼和兩位同學舉債50萬元創辦銀升信息文化有限公司,成為全市首個大學生公司,后因人際關系和與合伙人的分歧,公司倒閉并欠下債務,孫鋼到北京打工。

市場競爭不存在“學生企業”這一概念,競爭對手不會因為你是學生就心慈手軟。即便大學生擁有了足夠的勇氣和毅力,但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大學生擁有的知識未必能夠轉化為創業力。

清華創業園主任羅建北介紹說,當她詢問一些想創業的同學是否對其產品和技術進行市場調查時,得到的往往是理想化的推理:中國有4億人需要我們的產品,如果每人購買一件,每件100元,我們就有400億的銷售市場。眼高手低,紙上談兵,盲目創業是大學生的通病。

據《中國教育報》報道,河南輕工業學院3位畢業生承包河南新鄭市三個蔬菜基地,準備大干一場。讓他們始料未及的是,當年茄子大豐收,300畝茄子卻滯銷無出路。

一位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的大學生創業者認為:以前學生只要憑借一份創業計劃書就能得到投資、就能成立一家公司的現象是不正常的,現在市場逐漸成熟起來,淘汰一批不正規的企業是很正常的。

俞敏洪坦言:面對大學生就業難,有人鼓勵大學生上學的時候或者一畢業就去創業,這實際上是有問題的。他忠告大學生:“請大家不要一畢業就創業,除非你是比爾·蓋茨。”

全社會齊心協力,為夢想保駕護航

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長胡衛認為:“大學生是最富有激情、最富有潛力、最適宜創業的群體。多年來大學生創業率偏低,這是諸多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要幫助大學生創業,提高創業率,需要多管齊下,高校、政府、社會都責無旁貸。”

政府:完善扶持政策,助力大學生創業夢想

創業離不開天才的頭腦、拼搏的汗水,也離不開政策支持。但凡大學生創業搞的比較好的國家,都有了比較完備的法律政策保障,而且相關規定不浮于紙面,科學性與可操作性強。

以法國為例,為鼓勵大學生創業,制定了專門法律——《迪特雷伊法》《青年就業法案》《創新與研究法》等。政府在制定政策過程中,注重簡化創業手續,降低創業門檻。此外,還專門成立了創業計劃培訓中心;舉辦國家級企業創業大賽,旨在通過創業大賽發掘優秀技術創新項目,并給予獲獎項目研究、技術及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啟動了開放性青年挑戰計劃。

相比之下,我國在保障大學生創業政策制定方面,顯得比較滯后,力度也不夠。民盟北京市委2006年對北京市1200名應屆本科畢業生的調查顯示,95%的大學生表示并不知道北京有針對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2010年9月,一項針對浙江創業大學生的調查顯示:對國家扶持大學生創業政策持肯定態度,認為“作用很大”的僅占12.5%。

在大學生創業者、成都祥能勞務派遣公司董事長龍章看來,當前大學生創業扶持支持落地困難客觀存在:“除了相關部門對政策宣傳不夠外,大學生創業者對了解運用扶持政策普遍缺乏主動性,政策執行者對政策本身理解不夠也是原因。”

那么,大學生希望得到哪些支持和幫助呢?四川大學中美大學戰略規劃研究所曹娟為此做過專門調查:62.8%的大學生希望獲得創業資金的支持,51.8%的人希望得到創業能力的培訓,48.7%的人希望相關部門提供創業知識培訓,其他選項按所占比重依次為:創業實踐活動、創業場所、創業專家指導和創業政策支持。

令人欣慰的是,伴隨大學畢業生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創業被納入政府議事日程,甚至被寫入了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則明確:通過加強創業教育培訓、落實創業扶持政策、強化創業公共服務,引導和幫扶更多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逐步提高高校畢業生創業比例。

除了政策力度加大,政策針對性也更“接地氣”。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4月29日下發了《關于繼續實施支持和促進重點群體創業就業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這次政策調整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針對大學生創業的不同階段,政策都有具體規定”,國家稅務總局政策法規司副司長譚珩介紹說。

資金問題是大學生創業路上最大、最兇猛的攔路虎,有時甚至“一分錢難倒英雄漢”。麥可思公司與西南財經大學共同完成的《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我國大學生創業的資金來源80%主要依靠父母、親友和個人儲蓄,商業性風險投資和政府科研、創業基金、優惠貸款的資助比例極少,不超過4%。

福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姚琴琴認為,應當出臺《風險投資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知識技術交互式遷移,引導天使投資乃至民間資本積極關注創新創意產業,優化創業資本扶持結構,培育多層次的創業資本市場。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秘書長張德旺建議:創業基金會是個公益組織,立足公益、服務社會是宗旨;但不是“輸血”模式,而需“造血”機制,期望政府設立天使投資引導基金,委托社會化的專業機構來組織實施。

浙江工業大學陳芳則認為,美國政府、社會、學校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包括簡便的新公司申請手續、健全的信用制度、充足的資金支持、廣泛的社會援助等。靈活的教育體制,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另外,美國法律允許個人破產,可以申請自我破產,即使破產,衣食住行也會得到保障。這些對我國健全大學生創業促進體系有一定借鑒意義。

然而,創業畢竟是一項高風險的活動,除了資金、政策這些創業必備條件,對于剛踏入社會的大學生而言,還需要寬松的創業環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盧艷認為:“創業絕對是一件好事,能夠最大限度地鍛煉一個人,有助于成長。但是關鍵的一點是家長一定要支持、扶助。”“當然,也要打造一種良好的氛圍,對成功的要褒獎,要宣傳,對失敗的也要多一份寬容,沒有失敗怎么可能呢?”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信長星指出,不是每個創業者都能成功,但是社會要營造褒獎成功、寬容失敗的氛圍。

高校:加強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

創業承載了大學生的光榮與夢想,也檢驗著他們的綜合素質。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除了受到資金、場地等條件限制以外,還迫切需要在創業項目選擇、企業管理等方面的創業知識和后續培訓。

例如,在上海大學科技園區,有一家大學生創辦的公司,有8名學生擔任股東。在初創階段,公司財務操作混亂,沒有設專職會計崗位,凡事由總經理一人說了算,業務往來不開具發票,財務報表填寫不規范。類似這樣的財務方面的粗放管理,在大學生創辦的企業中很常見。

要解決創業知識瓶頸,進行系統性、規范性的大學生創業教育是關鍵。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熊景維以武漢12所高校的調查數據為樣本,采用結構方程模型驗證了創業教育、學歷背景、態度動機、家庭支持、個體特征等影響學生創業意愿的五個要素,結果顯示,創業教育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吳亦明認為:大學應屆畢業生創業難以成功的關鍵是學校里面所學的知識主要是就業技能,而不是創業能力。

高校開展創業教育早已是國際共識。1998年10月,在法國巴黎召開的世界高等教育大會上通過的《巴黎宣言》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與創業能力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世界宣言》中提出:高等學校必須將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標。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首屆學生創業大賽評委會主任陳小悅在分析學生創業高潮時說:“在過去,學校教育是脫離社會的,而現在,社會更加開放了,通過各種渠道,社會對學校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學生創業也是受了這方面的影響。”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周怡情認為:創業作為一種素質、一種精神是人人都需要的。一個人即使不去辦企業,接受創業教育也依然會對他有益處。

調查表明,美國表現最優秀的上市公司和高新技術企業老板,有86%接受過創業教育,創業教育的普及也推動了美國強勁的創業勢頭和經濟發展。在發達國家,至少開設了一門創業教育方面的課程。如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家,創業教育基本都推廣到初中,在義務教育階段就開始重視對學生商業和經濟意識、社會發展的責任感和創業精神的培養。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起步較晚。2002年4月,教育部確定了清華大學等9所大學試點,開始推行創業教育。2010年,《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推進高校創業教育。2010年,教育部下發《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

一些高校進行了努力探索,形成了以“創業啟蒙-創業課程-創業賽事-創業實踐”為特征的清華大學創業教育模式,“立足地域文化、秉承溫州精神、與專業緊密結合”的溫州大學創業教育模式,“面向全體、基于專業、分類教學、強化實踐”的黑龍江大學創業教育模式,等等。

然而,盡管意識到了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步在高校中進行推廣,但創業教育實效并不令人滿意。

福州大學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鄭壽對福州大學城五所高校大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83.5%的大學生認為實施創業教育很有必要或者必要,68%的大學生認為,即使暫不打算創業,獲取創業教育相關課程信息也很有必要。但是,部分學生對創業教育開展的效果不完全認可,89.3%的學生認為創業課程與所學專業沒有緊密聯系,58%的學生認為“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是一回事”,27.3%的學生表示創業課程效果較差,11.1%的學生認為創業課程學習之后“沒感覺”,幫助不大。

那么,大學生對創業教育有什么訴求呢?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研究員浦衛忠對北京12所高校調研發現,在眾多的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的方法中,被訪大學生選擇最多的兩種方法是“為大學生提供到成功的企業/公司實踐與鍛煉機會”和“到創業成功的企業/公司實地考察或學習”,選擇率分別為62.3%和51.7%。“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或創業啟動項目”“建立校企聯合的創業基地”和“請創業成功人士講授創業經驗”也是被訪大學生比較看好的一些方法,選擇率分別占44.9%、42.9%和35.6%。相對而言,“媒體多宣傳成功創業人士的經驗”這種創業教育方法的重要性要低一些,選擇率為17.7%。

遼寧科技大學招生就業處孫云龍認為,針對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宗旨模糊問題,可以圍繞企業家精神培育開展創業教育,注重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冒險精神和機會意識。

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把“敢為人先、特別能創業”的溫州人精神融入學生職業素質教育中,積極構建以創業教育為特色的職業素質教育體系,其中包括創業課程體系、創業文化體系和創業實踐體系,在校內開辟三個大學生創業教育園區,即創業精品園區、創業商貿園區和創業草根園區,形成 “三園鼎立”的創業模式,把創業教育與課堂教學、課外實踐等環節有機融合起來,讓大學生既有機會“學中做”,又有能力“做中學”,為學生提供“練兵場”,讓學校走出更多的“老板”。

周祖翼則認為:大學,特別是創業型大學,應成為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領頭羊”。大學要構建創新創業教育平臺,促進以創新為基礎的創業和以創業為導向的創新。大學要致力于集師資、課程、活動、實訓、孵化等為一體的“立體型-聯動式”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筑;要通過搭建學科交叉平臺,鼓勵“干中學”,重視科技創新成果的使用價值和市場價值,激發學生從事創新創業活動的動力;要建立一二課堂有機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滲透與融合,努力實現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的雙贏。

大學生:自我修煉,為創業做好準備

有了政策,有了條件,創業說到底還要靠主觀的奮斗。因此,對于有志于創業的大學生而言,不是坐等時機,而是要做好創業的各項準備,打有準備之仗。

首先,科學規劃,理性創業。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認為,大學生創業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資金,而是缺乏經驗、團隊和執行力。他建議大學生課余先選擇就業或者參與創業,以便積累更多的經驗,“如果在一個創業環境中,跟著一個有成功經驗的創業者去學習,再來著手你自己的創業,成功的機會就會多些。”他不鼓勵大學生一畢業就創業,尤其是復雜的、高科技的創業,因為成功的概率可能是零。

大學生創業者、北京海拓天行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強建議:“有創業夢想的人先要在行業里學習幾年,在對產業鏈有一些深入了解后再去創業。”大學畢業一年內就投身創業的北京麥哲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張龍彬坦言:“今天的創業者除了要有滿腔熱血和一些天賦,還應該認真審視自己,要有好的團隊和堅持。”

其次,做好準備,穩扎穩打。宋慶齡基金會中國青年創業計劃執委慕振龍建議:“大學生創業首先要想清楚4個W和一個H,即你想做什么,和誰做,什么時候做,什么地點做,怎么做。同時,創業者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在受到挫折的時候能有一個支撐,能夠尋找到各種各樣的資源。”

24歲的千萬“富豪”、深圳學生丁仕源認為,創業者必須要做到不打無準備之仗。他12歲就參加為成人開設的就業前培訓班,此后又在一家行業報社實習。16歲時,他去采訪世界模特大賽,卻被總決賽導演看中,擔任拓展部經理,打下了日后成為千名模特經紀人的基礎。這個觀點得到中國大學生創業園(成都)孵化園管理部部長楊偉的認同,他說:“要想成功創業,在大一大二甚至在高中時就要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上海復星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廣昌告誡:大學生創業,要學習史玉柱,不抱怨環境,對每一步負責,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出發點。

再次,敢于堅持,學會吃苦。創業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社會活動,創業成功則是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這個飛躍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的,而是通過長年累月的艱辛探索逐步實現的。香港長江董事局主席李嘉誠有這樣一段感言:“創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堅持不懈的發展過程,這其中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秘密。我自己從創業開始到1963年的這20年來,平均每天工作16個小時,而且每星期至少有一天是通宵達旦的。”

創業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大學生創業意識、創業能力以及創業成功是一個長期培育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拔苗助長。1%的創業率橫向比有差距,縱向比有進步,說明經過十多年的探索,我國大學生創業心態越來越理性和務實,不再好高騖遠、盲目跟風。另一方面,說明大學生創業還存在巨大潛力和發展空間,應該因勢利導,讓更多大學生愿意創業,讓更多大學生成功創業。

鏈接

部分國家促進大學生創業法律法規與政策介紹

美國:美國具有系統的鼓勵大學生創業的宏觀管理手段。為了鼓勵大學生創業,或到特定的地區從事特定的職業,美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關的鼓勵政策和激勵措施。美國的社會中介機構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橋梁與紐帶作用。如考夫曼創業中心、全美高校和雇主協會、硅谷孵化器、孵化器等組織,在學生和用人單位、高校和用人單位之間從事與就業相關的業務。美國的創業教育也極大地激勵了大學生創業的熱情。創業教育在美國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有些學校甚至以專注創業領域的研究和教學作為學校的戰略重心及競爭優勢。

英國:英國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制定扶持創業政策。英國1983年制定《企業發展計劃》,對中小企業投資于高新技術活動給予稅收優惠。英國通過各類項目、計劃推動大學生創業。二是開發促進大學生創業的項目。創立了青年創業計劃,該計劃的主要內容是動員企業界和社會力量志愿為18~30歲的失業、半失業青年提供創業咨詢以及資金、技術和網絡支持。計劃實施至2002年,憑借其提供發展債券式的創業啟動金、提供一對一的創業輔導和青年創業計劃的運行和管理機制,幫助5.5萬名青年創立了自己的企業。

德國:為鼓勵大學生創業,從1984年開始,德國就對中小企業實行特別優惠條款,特別是對創業階段的中小企業實行稅收減免政策。例如現行《營業稅法》第19條(中小企業納稅)規定:如果上一年營業額不超過17500歐元,且當年預計不超過50000歐元,該企業可以免繳增值稅。德國復興銀行則在啟動資金的發放政策上為中小企業和自由職業者提供幫助。為鼓勵和支持創業,德國建立了很多創業者中心以加強創業引導服務。從1983年建立第一個創業者中心至今,德國已有創業者中心270個。德國聯邦教研部實施的EXIST—SEED計劃目標在于:改善德國大學和專科大學的創業環境,提高大學創辦企業的數量,保證增加新的工作崗位。為鼓勵高校畢業生及科研機構創業,德國聯邦經濟和技術部啟動EXIST項目,通過大學和高校為創業畢業生提供支持,營造高校和科研機構積極創業的氛圍。

日本:日本是采取分散立法的形式鼓勵大學生創業,即將就業或促進就業的相關內容分別立法。但這些單項法規又能彼此呼應、互相配套、相互制約,共同發揮其促進就業的作用。日本圍繞促進就業分別制訂了《職業安定法》《緊急雇傭對策法》《關于促進大學等的技術研究成果向民間事業者轉讓的法律》《事業化助成金制度》等。日本的國民生活金融公庫出臺了《新創業融資制度》。該制度是國民金融公庫于2002年1月出臺的面向新創業企業的資金扶持制度,新開業企業可以得到最高不超過750萬日元的免擔保、免保證人(不需要法人代表的擔保)的融資。該制度幫助那些有創業意愿而缺乏創業資金的人實現創業的愿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日本中小企業廳舉辦各種研修和學習班,以加強創業意識,培育創業型人才。“創業、冒險國民論壇”組織進行普及創業啟發活動;大學內部實行就業援助。從日本全國的大學情況看,90%以上的大學設有校級職業指導機構,40%以上的大學設有院(系) 級職業指導機構。

韓國:韓國的中小企業廳下設創業支援課,構建大學生創業服務網絡是創業支援課的重要職責之一。韓國中小企業廳對大學生的創業支援政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青年創業支援辦法。新規則鼓勵年輕人創業,并為他們即將面臨的失敗風險減少潛在的負擔。2012年,中小企業廳宣布的支持青年創業的主要措施:改善金融支援體制,包括大學、研究機構、韓國青年創業巡回論壇等。韓國勞動部對自營職業者進行鼓勵和保護。從2012年1月,將自營職業者納入《就業保險計劃》。勞動部啟動了2012年青年創業實習計劃,為青年人提供了相關的培訓,讓青年人能夠學習相關的成功經驗。

(鏈接部分資料參照:劉英赫、王琳等《國外大學生創業法律法規與政策述評》,《第一資源》,2013年第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香蕉久久|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欧美一级在线| 精品福利视频网|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国产视频a| 午夜视频www|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第三页在线看|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国产欧美另类|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 中文字幕 91|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91欧美在线|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不卡|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久草视频精品| 狠狠亚洲五月天|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99这里只有精品6| 91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蜜桃 |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一本色道久久88|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国产无码在线调教|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六月|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午夜精品影院|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亚洲第一国产综合|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在线99视频|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a色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啊嗯不日本网站|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四虎亚洲精品| 九九久久99精品| 亚洲VA中文字幕|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五月天香蕉视频国产亚|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国产高清无码第一十页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