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校長作為學校的主要領導人,必須具備較高的素質和水平,努力成為教育家。同時,還必須全身心投入學校管理工作。應當充分肯定,多數大學書記、校長都在勤奮努力工作,是學校最忙最累的人,為學校的改革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許多大學校長成為全身心履職盡責的典范,贏得了廣大干部和師生的敬佩。
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在一些學校,仍然存在著學校領導特別是主要領導辦學治校成效不理想、對學校管理工作掌控不夠的情況。怎樣形成普遍共識和良好氛圍,進而形成有效機制,進一步推動高校校長的職業能力?本刊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武漢大學校長李曉紅、東北師范大學校長劉益春、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原校長喬建永,共同探討這一極富現實意義的話題。
主持人:李文君
投稿郵箱: liwenjun163@163.com
唯有敬業盡職、全身心投入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 陳雨露
新中國成立以來,無論內部結構還是外部環境,今天的中國大學組織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世界高等教育普及化、大眾化的今天,各國高等學校之間辦學質量的激烈競爭態勢已經形成,如何建設我們自己的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學,如何培養全球化時代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棟梁人才,事關國家發展的全局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當前,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面臨著巨大挑戰。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周期性震蕩,社會管理模式轉型放大的社會矛盾和沖突,多元文化的碰撞及由此附帶的精神價值觀方面的深刻沖突,無不在大學校園里引發劇烈反應。對于高等教育來說,這些困難和障礙,既難以在短時間內消除,又必須最終贏得這場與時間的賽跑。在這個條件下,如何進一步強化大學校長職務的專業性和職業素養,已成為重要的認識問題,需要大學管理者們,以自身思考和行動盡快破題。
在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大潮中,大學校長應當以戰略家的視野,回歸到大學本位上,從“學生”“學術”這個高等教育的原點出發,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和最佳的路徑。從吳玉章校長的辦學實踐中,我們深深體會到,唯有對教育事業心存敬畏與熱愛,唯有滿懷歷史使命感和對人民的責任心,唯有敬業盡職、用情用心,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地投入崗位工作,才能在正確的方向和道路上,有效完成人民交付的歷史任務。
校長是大學理念與精神的執行者
武漢大學校長 李曉紅
大學常被人們比喻成“學術的圣殿”“社會的燈塔”,校長作為一所大學的形象代表,更是大學理念與精神的執行者。他不僅需要具有深厚的政治素養,還要掌握辦學的基本規律,并且要具備自己的教育思想;他不僅要致力于大學教育環境的優化、大學戰略發展的謀劃,在大學運作資金的籌措、大學內外重要關系的協調方面也必須竭盡所能。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大學校長不一定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但他的首要角色一定是能夠領導大學科學發展的懂政治的教育家。
早在1929年,武大老校長王世杰先生就曾經提出:“武漢大學要能履行新的使命,擔起文化中樞的責任。”武大的發展歷程,正是不斷追逐這一夢想、逐步實現這一夢想的歷程。我調任武漢大學時正值武大合校10周年,我很慶幸和武大共同站在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歷史節點。在廣泛征求校內外意見的基礎上,學校進一步明確了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提出了“三步走”發展戰略。學校“一手抓校內、一手抓校外”“一手抓發展、一手抓民生”,在提升核心競爭力、提高教育質量、優化發展環境、爭取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很好成績。學校2011年新增5位兩院院士,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在科研項目及成果方面也有較大收獲。學校在發展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以及在改善校園環境和師生員工生活條件方面的努力得到廣泛認同,極大地振奮了士氣,師生員工的精神面貌為之一新。
管理和科學決策能力要求更高
東北師范大學校長 劉益春
作為教育部首次面向全球公開選拔出的直屬高校校長,我既感到榮幸,又深感肩負的重大責任和使命的光榮。現在我仍時時想起自己在競職和就職演講中的工作設想和莊嚴承諾,敦促我勤勉敬業,全力以赴,兌現諾言。校長公開選拔活動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對東北師范大學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對我本人也是莫大的激勵和鞭策。
校長應該具備愛崗敬業、開拓進取、顧全大局、團結協作、廉潔奉公等全方面的能力和素質。歸納起來,我認為主要是兩點,第一,要具備高超的管理能力。校長的工作千頭萬緒,工作對象復雜多樣,只有不斷學習、注重調研、深入基層、了解師生的關切,才能切實提升管理水平。現代大學具有顯著的開放性、系統性、發展性的特征,大學的工作與國家的政策導向、地方的區域發展、師生的實際狀況都息息相關,唯有注重把握原則性、方向性與靈活性、可行性的統一,大學的發展才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第二,要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校長作為公眾人物,一言一行都可能在校內外產生廣泛影響。校長的“人品”如何,是否具備公道正派的品質,不因私而偏,不因親而向,公平處事,公正待人,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對學校形成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作為師范大學的校長,更要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時時處處做學生和教職工的表率,促進全校形成凝心聚力謀發展的強大合力。
領導力靠的是眼界心胸品德責任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原校長 喬建永
大學校長的職責是什么?不同學校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可能有所不同。這是因為學校間的文化背景、學科門類、辦學定位和辦學風格等均存在著差異。然而,大學校長作為一種職業,其內在的規律性對任職者卻有一系列共性的要求。它要求任職者必須誠意正心,修身明德,凝力治學。這些已經成為國內外高等教育界的共識。在這方面我有四點體會:
一是堅持民主集中制,履職盡責謀發展。校長必須做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的表率。任校長九年來我深切認識到,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促進學校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制度保證,這一制度在集中集體智慧攻堅克難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校長應當充分認識到,黨委領導與校長獨立負責地開展工作在這一制度安排下實現了有機統一,對這個統一性的理解與把握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校長管理學校的水平。
二是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明確學校事業發展的新思路。校長必須具有開闊的戰略眼光,學會從紛繁復雜的事務性工作中抓住主要矛盾,找準學校事業發展的全局性思路。這就要求校長不但要勤于學習,更要善于理論聯系實際,不僅把學習當作一種精神需求,更要當作一種事業責任,率先垂范,自覺地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辦學實踐,努力把政治理論學習的成果轉化為謀劃發展的新思路、促進工作的新舉措。
三是堅持“三個面向”,不斷夯實學校的辦學特色。辦學特色是高等學校的生命。校長必須對學校的辦學特色有深刻的理解和準確的把握。特別是對行業特色型大學來說,能否為行業母體做出突出貢獻,已經成為衡量辦學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
四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大學文化是大學的靈魂。校長必須肩負起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歷史重任,以身作則,明德修身。大學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這要求大學在推動思想道德建設和優秀文化建設的同時,要更加自覺地抵制消極腐朽文化對大學的侵蝕。
鏈接
那些被歷史銘記的大學校長
蔡元培:有所不為,無所不容
教育家胡元曾用八個字形容蔡元培:“有所不為,無所不容。”有所不為者,狷潔也,則非義不取,其行也正。無所不容者,廣大也,則兼收并蓄,其量也宏。蔡元培是對事有主張、對人無成見的長者,一生從善如流,卻未嘗疾惡如仇。有容乃大,真可謂百川歸海而不覺其盈。
蔡元培不憚煩勞為青年人寫推薦信,除了愛惜人才,也因為他有一個定見:“希望在中年人青年人身上。為這些人挺身請命,披荊斬棘,是老年人的義務!”然而,有大力有高位的人與蔡元培同調的并不多,坎坎伐檀者倒是不少。
蔡元培有一種超然的態度,平日集會,其言訥訥,如不能出諸口,但與人交接,則侃侃如也。他最愛談論的話題并非時事,而是教育、思想和文化。當教育部部長也好,當北大校長也好,當大學院院長也好,當“中央研究院院長”也好,蔡元培偏于理想,始終只負責確立宗旨,制訂方針,并不羈縻于行政。很顯然,蔡元培慧眼識珠,他總能擢選到好幫手,如范源濂、蔣夢麟、楊杏佛、丁文江,都是偏于實踐的干練之才,為他打理實際事務。蔡元培無為而治,治績有目共睹,原因只有一個:那些大名鼎鼎的學者無不發自內心地敬重蔡元培,樂于為他效命,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最大的。無論在哪兒,蔡元培都能聚攏人才,培養人才。
梅貽琦:清華的名片
在治校方面,梅貽琦倡導“吾從眾”的民主作風。他以京劇中的“王帽”自喻,把主戲讓別人唱,并說“那是自己運氣好,搭在一個好班子里,……‘與有榮焉’而已。”大家都說他是個只知有事,不知有“我”的人。他博采眾議,無為而治。但又擇善固執。他在主張學術獨立、自由教育的同時,審時度勢,極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認為在抗戰的特殊背景下,大學重心“應在通而不在專”,以滿足社會、國家的需要為宗旨。顯然,他的這一辦學方針是與國民政府頒布的《抗戰建國綱領》相悖的,但他一意堅持唯實,不唯上。他還強調對學生的操行的培養,要求教授在指導學生讀書、做學問時,“必須指導學生如何做人。”
《人物》雜志201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