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招聘教師的學歷要求越來越高,許多學校甚至硬性規定應聘者必須具備博士學位。在一些人看來,有了博士,高職辦學水平就能相應地提高。在我看來,高職院校不是不可以有博士,而是“師傅”比“博士”更需要。只有博士,沒有師傅的高職院校絕對是一所不合格的高職院校,絕對不能培養出高技能人才。
作為學術型人才,博士適合高深理論的傳授和研究。而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以獲得經驗為主,“理論夠用”即可。讓博士來高職任教,就像早些時候社會上出現過的讓碩士當保安。這不是“殺雞用牛刀”的人才高消費,而是“林黛玉殺豬”的人才不能盡其用。
如果高職老師的學歷需要博士這個層次,那么高中老師的學歷那是非博士后不可了。實事求是地分析,高中老師在教學中面臨的理論上的挑戰,要比高職老師嚴峻許多。高職盡管是高中后教育,屬于高等教育層面,但其涉及的理論廣度和深度在許多領域遠不及高中。這看似滑稽,本質上也符合常理。高中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要走學術道路,將來要成為碩士、博士、博士后直至教授、研究員,他們對學術的興趣以及在學術上所具有的天賦,使得一個沒有淵博知識、沒有深厚理論功底的老師將難以勝任中學的教學。
而高職教師面臨的挑戰是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傳授,一名優秀的高職老師可以不是一名博士,但必須是一名師傅。我這樣講絲毫沒有貶低高職和高職教師的意思,不同類型學校對教師素質需求是不一樣的,我們必須承認這個事實。
招聘老師需要博士,證明對什么是職業教育仍然沒搞明白。高職院校招聘老師要有博士學位,看似是一個用人問題,實際上反映了人們對高職認識的偏差。一些人總是認為高職首先是姓“高”,其次才是姓“職”。既然姓“高”,是屬于高等教育,理所當然,要有高深理論的學習。要學習高深理論,理所當然要有高深理論的博士來任教。這套邏輯看似順理成章、天衣無縫,實際上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職業教育的本質是讓人有一技之長,經驗學習是第一位的,“理論夠用為度”是國際上對高職的共識。所謂的“高”,是相對于中等職業教育的“中”而言的,就是說高職生應有更“高”的技能。高職生也是沖著技能而不是理論來的,對許多學生而言,他們如果擅長理論學習也就不來高職院校了。如果在高職院校一味地強化理論教學,其結果是上課昏睡一片、下課網游一堆,培養的人要技能沒技能,要理論沒理論,無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工作技能。
有人一定會反駁我,他們認為歐美、臺灣地區高職院校的老師大多有博士學位。是的,此話不假,但也要具體分析,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事實,是因為職業教育本身的需要還是因為社會上博士太多之故?像發達國家和地區,不僅高職老師中許多有博士學位,在中小學甚至幼兒園也不乏博士老師。那么我們能否據此認為,幼兒園中小學的老師必須要有博士學位?培養的博士多了,自然要進入各行各業,但并不意味著這些行業都需要博士。
在當下,高職院校具有博士學位教師的多寡與教學質量的高低不存在必然聯系,任何對高職院校教師必須具有博士學位的規定都是來自對職業教育認識的迷失。高職院校培養出的學生要有很強的實踐能力,這就要求高職老師必須是“雙師型”教師。具有博士學位的高職教師,要想贏得學生的尊重并體現自身價值,除了讓自己同時成為“師傅”外,別無選擇。
(賈少華 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