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教育部明確高等教育院校改革方向:國家普通高等院校中,將有部分高校轉向職業教育。對此,各方觀點不一。在深化教育領域改革的背景下,這樣的改革,無論對普通高等教育發展,還是職業教育發展,都是一場“大考”。
自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在2014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談到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將逐步轉型,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重點培養工程師、高級技工和高素質勞動者的消息以來,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鼓掌點贊,有人憂心忡忡。對于那些費盡心力才獲批本科身份的地方高校來說,這次轉型無疑是一顆重磅炸彈。
面對轉型,這部分高校當何去何從?
在筆者看來,既然教育改革的潮流勢不可擋,高校又不可能逆潮流而動,那么與其干坐著著急和嘆息,還不如未雨綢繆,提前規劃和行動,變無奈的被動轉為主動的華麗轉身,免得讓相關政策殺個措手不及。
首先,要調整人才培養模式。此次轉型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即是要凸顯和加大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力度與質量,地方高校對此應有充分的認識和準備,立足本校實際,切合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種類和素質的需求,準確定位,及時調整,該縮減的縮減,該重點扶持的扶持,該課堂教學的課堂教學,該基地實習的基地實習,避免培養出既不能進一步深造從事學術研究,又不能適應應用市場的“不倫不類”的人才。
其次,要調整課程體系。課程是實現教育目標的主要手段和途徑,也是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保證。隨著專業教育目標的變化,課程體系也應作出配套的調整。知識課程和實踐課程、文化課程和技術課程、校本課程和法定課程的關系和權重都面臨著重審和“再分配”。課程體系建設要緊緊圍繞著應用型人才的高級性、職業性、技能性、專門性和創新性來進行,把握好跟市場、企業之間的互動關系;課程內容要更富有針對性和實踐性,課程結構更加符合學科定位和市場需求,形成能力本位的動態課程體系。
再次,要完善師資隊伍建設。不同的目標和課程對教師的知識和素質有著不同的要求,實踐能力差是我國當前教師素質的短板。高校應該迎難而上,充分運用好待遇、職稱、福利等杠桿調動教師知識轉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方面,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引進,另一方面,挖掘本校教師資源中的潛在力量,通過校企交流和合作,全面提高教師的實踐水平和能力,為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提供強大的師資保障。
最后,要調整管理模式。當前大學去行政化的呼聲極高,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都在如火如荼地展開,地方高校應抓住這個契機,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推進管理模式的改革,變行會式管理模式和科層制管理模式為知識管理模式,實現學術管理與行政管理的共軛雙贏。
面對教育部釋放的改革信號,地方高校完全不必恐慌和抱怨,更不能抱著“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心態,名轉實不轉,穿著應用型高校的鞋子,卻走著學術型高校的路子。只有勇于面對現實,并且善于作為、敢于擔當的高校,才能打贏這場“轉型戰”,進而搶占發展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