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琦(1917.7—1990.9) ,我國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曾任西北大學校長、黨委書記。他長期在高等教育戰線上從事領導工作,并致力于社會科學的實踐和理論研究,一生追求真理。他以杰出的組織才能、出色的領導藝術以及廣泛的社會活動,在陜西理論界、教育界和文化界,享有崇高的威望。
郭琦,四川樂山人。1936年,他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十二大代表。他早年積極學習馬克思主義,曾在延安中共中央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室工作。新中國成立后,郭琦先后在西北大學、中央宣傳部高教處、北京鋼鐵學院以及陜西師大等處任教,主講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共黨史等課程,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了系統性的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20世紀80年代,郭琦率領西北大學學者代表團,訪問、考察了日本和美國等發達國家,研究其高等教育發展特色,并先后派遣300余名青年教師出國留學進修,為中國高校走向世界進行了可貴的探索。
立足實際,積極引入
改革開放以后,郭琦以國際化的視野重新審視了當時國內學科建設情況,并且深刻地剖析了存在的問題:一是從整體上落后于發達國家。由于受到“文革”的影響,國內學科建設普遍處于停滯狀態,原本一些具有優勢的學科,已經變成了落后學科,根本不適應社會需求。二是專業面過于狹窄。郭琦指出,當代科學技術最大的特點在于理論與生產之間的轉換周期不斷縮短,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各種新的學科群體。然而,當時我國高校普遍存在著專業面狹窄的問題,教師本身在知識上已經嚴重落后于世界,根本沒有能力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對此,郭琦主張,學科建設要以開放的姿態,向國外學習。但不能全盤西化,而是要充分利用先進文化去發展本民族的文化。發展既要是開放的,也要是獨立的。既要“開窗戶”,又要“安紗窗”——一方面要讓西方的新鮮的學術之風能夠吹入我國,另一方面也要抵御不良思想乘機侵入。同時,開放的過程中,應當有所取舍,要學會從中“過濾”出有益于我國發展實際的新鮮“養料”。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決反對任何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同時,要堅持理性批判。對于批判對象,應當在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批判,不能夠非理性、情緒化地批判,這樣更加有利于青年教師和學生增強免疫力。
立足校情,發揮優勢
20世紀70年代末,郭琦調往西北大學,從事教學與管理工作。在實踐的基礎上,郭琦提出學科建設應當立足于校情的觀點。此后,又提出在學科建設上要發揮優勢,形成特色的構想。
發揮基礎優勢,拓展多學科教育。郭琦認為,現代科學技術呈現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趨勢。西北大學作為一所老牌綜合性大學,在基礎學科方面具備一定的優勢。因此,在發展的過程中,應當以基礎課的教學為核心,在此基礎上開展多學科教育。在專業和課程設置問題上,要改變專業面太窄的情況,打破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門戶,調整現有專業,為新學科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因此,他對教學制度、教學方法、教學組織等方面加以改進,以適應教學活動發展的需求。同時,采取綜合發展的模式,盡可能地減少體制中剛性的東西,適當地增加彈性,引導學生從事自主式學習及研究活動。
發揮地域優勢,調整文理結構。在郭琦治校前,西北大學一直以理科見長。經過調研后,郭琦指出,西安自周代起便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這是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對于西北大學的發展具有巨大的優勢價值。針對當時西大文科薄弱的情況,郭琦說,文科這條腿太短了,文理結構必須進行調整。在郭琦的領導下,西北大學的文科建設有了較為長足的發展,達到和理工科幾乎持平的規模。同時,郭琦主張學科發展必須與國際接軌。在他任職期間,西北大學與日本、美國等地的11所高校簽訂了合作協議,為在校教師爭取到大量的國際交流機會。西北大學也接收了一大批海外留學生,引入了大量優秀的外國教師,為西北大學文理科國際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發展重點學科,打造特色專業。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郭琦指出,要想讓西北大學的學科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必須進行科研體制與組織管理方面的改革,克服小生產的狀態,組織多學科協同發展,從而在一定學科領域內形成特色與優勢。在具體發展問題上,郭琦提出了細致入微的建議。例如文學方面,發展唐文學與當代文學的研究;歷史方面,加強秦漢時期,以及思想史方面的研究;在化學方面,突出農業化學與環境化學;在生物方面,加強黃土高原與巴山的研究;在物理方面,突出低溫物理、激光等方面的研究。郭琦的這些建議,都是在深入調研、嚴格論證的基礎上得出的,并且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同時,郭琦極為重視人才的培養,充分重視人才在學科建設中的重要性,營造了西北大學良好的學術氛圍。
立足人才,實踐創新
在學科建設問題上,郭琦強調,必須依靠人才的力量。在各種會議上,郭琦始終強調,作為高校的管理者,首要工作是“識別人才,當好伯樂”。如果在工作中未能發現人才,未能培養人才,未能抓住人才,那就是失職。郭琦所提倡的伯樂精神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對于今日高校學術體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
首先,在思想上破除“論資排輩”的思想。一方面要充分尊重青年學者的思想,另一方面要給青年學者以成長的空間。正所謂“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對于青年學者不成熟的想法,應當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而不是一味否定,求全責備,不能以自己作為學術標尺,去衡量青年學者的工作。
其次,在制度上保障青年學者。例如,解決青年學者的住房問題,為青年學者提供必要的科研條件,等等。減輕青年學者非業務性工作的負擔,保障青年學者有足夠的時間從事科研活動。支持青年學者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為青年學者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對于青年教師,郭琦總是很親近的,但是也向他們提出了嚴格的要求。郭琦曾要求青年,如果五年內搞不出東西,就離開學校。他要求,每個人必須能夠講一門主課,而且還要能開一兩門的選修課,對于青年教師,他有著太多殷切的希望。
最后,形成可持續的發展機制。郭琦強調,人才培養應當具備戰略眼光。學科建設不是一代人能夠完成的事情,需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因此,必須形成一套可持續的人才培養機制。對于有專長的教授,要發揮其傳、幫、帶的作用。對于中年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其骨干作用,幫助其建立起一支過硬的學術梯隊。同時,應當注意研究生的培養。研究生不僅是學校的未來,同時也是社會的未來。在郭琦的倡導下,西北大學的研究生教育工作一直搞得很好,很多學生畢業后留校任教,對于學校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同時,郭琦非常反對急功近利的學術思想。他在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思想,以及長期實踐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創新是基于實踐的,沒有長期的實踐,是不可能有創新的。因此,他要求,每一個學者都應當樹立起正確的學術態度,不能夠盲目追求所謂的學術成果,為了名利去從事學術工作。在郭琦的教育下,西北大學的學術工作一直很扎實,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新大學,逐漸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綜合大學。
實踐表明,郭琦的教育思想是一種基于實踐論的思想,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以實踐為本的核心理念。他的教育思想,對于今日高校之學科建設、學術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仍舊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正如郭琦所強調的那樣,“創新是在長期實踐基礎上產生的。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